(《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耩耨草(音構糯)、金簪草(《綱目》)、黃花地丁。
時珍曰∶名義未詳。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圖經》作仆公罌,《庚辛玉冊》作鵓鴣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黃花地丁。淮人謂之白鼓釘,蜀人謂之耳瘢草,關中謂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雲∶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頭,獨腳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澤田園中。莖、葉似苦苣,斷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單菊而大。四月、五月採之。
頌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俗訛爲仆公罌是也。
宗 曰∶即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皆有者,因風而來。
時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冊》雲∶地丁葉似小萵苣,花似大旋 ,一莖聳上三、四寸,斷之有白汁。二月採花,三月採根。可製汞,伏三黃。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諸山。陳州亦有,名燒金草。能 朱砂。一種相類而無花者,名地膽草,亦可伏三黃、砒霜。
苗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震亨)。摻牙,烏須發,壯筋骨(時珍)。
白汁∶塗惡刺、狐尿刺瘡,即癒(頌)。
【發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本經必用之。
震亨曰∶此草屬土,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化熱毒,消腫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湯。入少酒佐服,治乳癰,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微汗,病即安矣。頌曰∶治惡刺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雲∶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碩,色如熟小豆色。常聞長者論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則癒,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如故。楊炎《南行方》亦著其效雲。
時珍曰∶薩謙齋《瑞竹堂方》,有擦牙烏須發還少丹,甚言此草之功,蓋取其能通腎也。故東垣李氏言其爲少陰本經必用之藥,而著本草者不知此義。
【附方】新五。
還少丹,昔日越王曾遇異人得此方,極能固齒牙,壯筋骨,生腎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須發返黑,齒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緣,當珍重之,不可輕洩∶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罌,生平澤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後亦有放花者,連根帶葉取一斤洗淨,勿令見天日),晾乾,入鬭子。解鹽一兩,香附子五錢,二味爲細末,入蒲公草內淹一宿,分爲二十團,用皮紙三、四層裹紮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糞)如法固濟,入竈內焙乾,乃以武火 通紅爲度,冷定取出,去泥爲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瑞竹堂方》)。
乳癰紅腫∶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爛,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睡覺病即去矣。
(《積德堂方》)。
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即黃花地丁也。別更搗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多年惡瘡∶蒲公英搗爛貼。(《救急方》)。
蛇螫腫痛∶方同上。
本草綱目菜部蒲公英(原文)
所有跟帖:
• thanks for sharing -sunnyday2016- ♀ (0 bytes) () 02/24/2017 postreply 16: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