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蒸餾器”很美觀!
叫它蒸餾器,是後人不科學地亂起的名字。
科學的東西,要經得起推敲,不能在相關學科上根本不過關。
下麵這篇網上文章,其觀點我基本讚同。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曆史提早千年?
[摘要]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於蒸餾白酒,那麽,中國白酒的曆史或可提早千年。
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備受關注,接連而至的考古新發現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於蒸餾白酒,那麽,中國白酒的曆史或可提早千年。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在新聞中說:“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是個新發現,在以往的(考古)發現裏麵,能夠作為蒸餾器發現的,很少。原來有過幾批,比這個小,沒有這麽複雜。”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則表示,這件出土的蒸餾器可能會懷疑它與蒸餾花露水、煉丹有關,但由於其出土於墓葬酒庫中,所以懷疑它與酒的生產有關。
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傳開後,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於賡哲隨即轉發並評論說:“白酒有無出現,不見得非要和蒸餾器設備掛鉤,還要結合文獻。漢代蒸餾器以前也發現過,但是應該與白酒無關,是采仙露的工具。”
青銅蒸餾器
中國白酒源自何時?
蒸餾酒是指利用蒸餾工藝製取含酒精量較高的飲用酒,今稱白酒,俗稱燒酒。關於蒸餾酒技術是自創還是傳入,蒸餾酒在中國起於何時,學界至今尚無共識。根據史料,以往學者先後提出過元代說、宋代(含金代)說、唐代說、東漢說四種觀點,各家觀點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證。
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周嘉華研究員發表文章對上述四種觀點進行了認真的考辨和分析,他的看法是,“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較有說服力,但是這並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國部分的少數人,特別是製藥者已掌握運用蒸餾技術來製取蒸餾酒,而這種蒸餾酒隻是少量製備,沒有形成社會性的規模生產。”
周嘉華研究員的專業領域是化學史,對釀造化學以及中國酒的曆史頗有研究。
以東漢說為例,從史料上看,《後漢書·房術列傳》以及煉丹家葛洪的著作《神仙傳》、《抱樸子》中都有相關敘述,然而,這幾種文獻記載的多是東方幻術,即使是談及飲酒,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至於所述酒的製作工藝如何,究竟是什麽酒,都沒有準確的描述,缺乏說服力。
支持此說的,還有一實物證據,即四川新都、彭縣先後出土的東漢畫像磚。畫像磚上有生產圖像,有學者將其解釋為釀造蒸餾酒的生產圖像。對此,周嘉華以為,畫像磚上所繪製的生產器具以及呈現的生產圖景與實際蒸餾酒所需要的技術以及設備存在差異,比如“看不見凝聚蒸氣的圓盤,更看不見將酒液收集後引入小口罐的裝置。這是又一個很關鍵的設備,不應該被遺忘”。總之,這幅畫並不足以證明東漢已有蒸餾酒。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曆史提早千年?](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25/103/1978/128645840.jpg)
四川新都出土的東漢“釀酒”畫像磚
然而,在文獻與畫像磚之外,支持學者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的,還有一件出土的蒸餾器,即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上博的馬承源先生曾主持了四次係列蒸餾實驗,先後以發酵的糯米酒醅為原料蒸餾獲得20-27度酒;以51.1度的酒為原料蒸餾,得到79.4度的酒;用15.5度酒蒸餾得到42.5度酒;還用肉桂、茴香蒸餾得到了肉桂油、茴香油。通過這一係列實驗,馬承源認為,漢代已經有蒸餾技術,但是東漢的蒸餾器還不能用固體酒醅蒸餾出燒酒。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曆史提早千年?](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38/103/1978/128645853.jpg)
馬承源先生
那麽,上博所藏這件蒸餾器若是以低度數酒為原料,可以蒸餾出高度數白酒。是否可以說,漢代已具備生產蒸餾酒能力?就此問題,澎湃新聞記者電話采訪了周嘉華先生。
中國早期蒸餾器:重點在“蒸”,而非“蒸餾”
關於中國蒸餾酒的曆史以及古代蒸餾器,周嘉華先生進行了三點簡要說明:
首先,從史料上看,目前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元以前有蒸餾酒。
其次,從出土的蒸餾器來說,從漢代(上博所藏東漢青銅蒸餾器)到金朝(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的這些蒸餾器從目前考證看來,都不是用於蒸餾酒的,主要是用於熬藥,或者蒸餾花露水。(周先生認為,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是用於蒸餾花露水)盡管現在通過實驗發現它可以蒸餾出白酒,但是古代蒸餾器的準確裝置和蒸餾器仍有區別。中國的蒸餾器和西方的蒸酒器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是導致中國蒸餾酒生產年代較晚的主要原因。
再者,有蒸餾器就有蒸餾酒,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關於中國古代蒸餾器的功用、屬性,周先生認為,中國“蒸”的技術起源很早,也很先進。中國的烹飪技術、煉丹術中都有“蒸”,從蒸鍋到古代蒸餾器,這是中國“蒸”的技術設備的自然發展。中國的“蒸”注重的是升華過程,關注的是反應器中被“蒸”物質,對於反應器產生的物質缺乏關注,因此,中國古代蒸餾器往往缺乏冷卻裝置,並不著意於收集產生的氣體、液體。這與西方的蒸餾技術並不一樣。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曆史提早千年?](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64/103/1978/128645879.jpg)
中國古代蒸餾器
“中國古代蒸餾技術開始注意收集氣體,還是後來受到印度技術的影響。古代所謂的‘九蒸九曝’,說的其實是升華。西方的蒸餾技術,始於煉金術,因為要萃取精華,西方人用蒸餾管收集蒸氣,就發現了蒸餾酒,這是在十一世紀左右,約等同於中國宋代末年。”
“我認為,上博的蒸餾器主要是用於熬藥,它的冷卻管很短,靠氣體冷卻是很難的。現在做實驗證明它可以蒸餾出酒是因為,一來在實驗過程中添加了蓋子,這是原本出土文物中沒有的。二來,現在是有意收集,古人大概並不會著意於這部分工作。”
因為考古現場不斷有新發現,很多問題依然在探索過程中。因此,周先生對於中國白酒起源的觀點留有一定的空間,“隻能說,蒸餾酒作為食用酒的大量生產是在元代,這是證據確鑿的,既有文獻支持,也有實物證據。但是元代以前的情況,還有待考古新發現的進一步研究。”(文/林夏)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