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洛杉磯餐廳近一半生魚片可能是假的(圖)

研究發現:洛杉磯餐廳近一半生魚片可能是假的(圖)

文章來源 : 世界日報2017年01月12日分享文章9966


洛加大與羅耀拉大學聯合研究發現,洛杉磯地區將近一半的生魚類食材錯誤標示。(網絡照片)

大洛杉磯地區壽司店林立,生魚片在超市也買得到。但洛杉磯加大(UCLA)與羅耀拉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一項共同研究發現,洛杉磯生魚片超過半數與標示不符,“魚目混珠”更讓民眾難以覺察。該研究11日在“保育生物學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 Journal)刊出。

該研究學者、洛加大生態與進化生物學教授Paul Barber表示,消費者購買的生魚片食材超過半數都與標示不符。魚肉標示錯誤可能是意外,但懷疑更有案例是故意標示錯誤。但很難從供應鏈中找出錯誤標示的源頭,Barber也不認為意外標錯占多數。

學者在2012年到2015年間隨機拜訪洛杉磯地區26家販售生魚壽司的餐廳,再透過基因檢測“驗明正身”,發現47%的生魚壽司並非如標示所寫。其中學者點了大比目魚(Halibut)43次、32次紅鯛魚(red snapper),沒有一次是正確。在超市購買的錯誤標示比例也接近47%。大比目魚用被過度捕食的龍利魚(flounder)代替。

該研究也發現隻有藍鰭鮪魚(bluefin tuna)都是正確標示。雖然鮪魚誤標的比例低,但是不同種類的鮪魚互換也時有所聞,包含北方黑鮪魚(Atlantic bluefin tuna)與南方黑鮪魚(southern bluefin tuna),這兩種都是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魚種。黃鰭鮪魚也被換成大目鮪魚(bigeye tuna)等其他種類。鮭魚則大多數都是正確標示,47次中隻有六次錯誤標示。

學者更指出,生魚片食材標示錯誤可謂“詐欺”,不單隻是消費者被騙,更忽視環境保護規範造成濫捕現象,並危害公眾健康。例如避免食用含汞量高魚類的孕婦與小孩等。Barber表示,雖然有些短期研究指出,在嚴格控管下這種魚目混珠的情形有逐漸減少,但是長期研究發現並沒有改善。

Barber表示,食材誤標會讓消費者無法做出資訊完全的決定,錯誤標示的高比例,且多年不變,讓人不禁懷疑甚至連餐廳都受騙。但研究未公布這26家餐廳名單。Barber表示,研究的重點不是為指責單一店家,而是想要提醒消費大眾更大層麵的問題。

學者表示全球魚市場每年利潤超過1350億元。9日起新的聯邦法規控管海鮮產品進口,以解決海鮮食材誤標的問題。但環保團體認為政府還有努力空間。環保團體“治療海灣”(Heal the Bay)副執行長Sarah Sikich表示,洛加大的研究透露政府應該加強控管與規範。洛杉磯身為饕客天堂可在魚類食材誤標情況發揮影響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