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是做精神科的,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家庭/婚姻調解的訓練。隻不過有時候會思考一些這方麵的問題,所以隻是以一個非常外行的角度,來做一些“鄰裏街坊”式的分析。
2. 感情/行為,大部分時候很難做出數學式的推導和證明,但深挖以後,往往能夠理清其背後的邏輯和因果。
3. 你的描述很簡短,沒有太多細節,但根據這些隻言片語,我做出以下判斷:
a)你對目前家庭/婚姻現狀不甚滿意。
b)你做出決定,維持家庭/婚姻現狀。
由此而產生矛盾:你做了決定,但是你對自己決定的後果不滿意。
解決辦法隻有兩個:
a)采取行動,改變現狀。
b)維持現狀,調整心理策略,來接受你這個決定的後果。
4. 先說選擇b,因為這個相對比較簡單。
如果你選擇了維持現狀,而且你也清楚地看到維持現狀的結果是怎樣的,那麽你必須學會接受自己的選擇:This is what I've chosen, and this is what I will get。
但是這並不等於你要接受自己是“不幸”的。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做出一些並不那麽完美的選擇,這時候你就需要通過某種機製來cope with it。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defense mechanism”來保護自己。有些人的“防禦機製”比較成熟有效,有些人則比較原始無用甚至有害(這時候就有可能誘發心理疾病)。
實際上你的“鍛煉”可能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機製”,讓你得到快樂。
另外,你可以認為是塞翁失馬,也可以認為是阿Q。沒有你老公來“騷擾”,你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你的小孩建立更加深厚的bond,也許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機製”,讓你得到快樂。
總之,你可以學會找到某種機製,讓你接受自己的選擇,並得到快樂,而不要總是糾結於因為這個選擇而失去的東西。
5. 如果你選擇a:采取行動,改變現狀。
這個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先說個故事:以前做住院醫時,我曾經短期租住在一對中國夫妻家裏。他們倆都是蠻好的人,但是性格上差異非常大,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說不到一塊兒去,然後就沒法交流下去。他倆自己都明白,但是就是沒辦法。
有一天我閑來無事,或者說好事心起,就把他聊叫到一起,說:我想多個事兒,幫你們分析一下。有用最好,如果沒用就當我啥也沒說。
首先一個問題是:你們想維持現狀,還是改變現狀?
他倆都說想改變。
下一個問題:這矛盾是因為自己還是對方還是雙方?
他倆都同意說是雙方。
再下一個問題:這矛盾是因為不了解對方,還是不接受對方?或者那個更多?
他倆都說是不滿意對方對某些事情的選擇/看法等等。
最後:自己回去想想,能有什麽辦法找到一個中間點,妥協一下,理解並接受對方的選擇(這並不是說在所有事情上都找一個中間點,而是在整體上找到一個平衡點,讓雙方都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接受)。這最後一點是隻能自助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們找到這個妥協的位點或方法。如果嚐試了所有的辦法而無果,那麽隻有最後的兩個選擇:一是離婚,二是維持並接受現狀。
因此,我建議讓你和你老公同樣思考這四個問題。你們是否有可能在這四個問題上都達成共識。如果你選擇a的話,必須有你老公一並參與,才有可能成功。否則請跳轉選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