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媽媽去世了,不是在她家的豪宅中,是在精神病院,她在那裏住了五年,圍繞她的親人沒有哀痛,她早已不認識他們了,他們都有一種大家都解脫的輕鬆,看著她每天被綁在椅子上,身上的皮都被磨破出血了,死,現在對她來說,也許才是享福去了。
她是上海一個大亨的小老婆生的獨生女,長得漂亮,她是個有福之人,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說中年沒有大富大貴,嫁給了一個作家,但她職業光鮮,是穿白大褂的醫生。改革開放後,她的兒女出國的,在國內發大財的,她真是有福氣。可惜的是,這一切,她都無福消受了,六年前,七十多一點就得了老年癡呆,不但動不動發神經,還打人,家人隻好把她送到精神病院。
現在,人的年齡越活越長,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也愈來愈高,老年癡呆就是精神上的癌症,得上不可逆轉,沒有有效藥物治療。前年,哈爾濱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發隨身攜帶的名片,以備走失,別人可以送她回家,我們知道,不會說話的動物需要脖子上掛名片,得了老年癡呆,就形同動物一樣,基本喪失了人的尊嚴。
所以老年癡呆是很可怕的病,不但嚴重影響壽命,對家人更是災難。老年癡呆就是大腦神經生了病,導致生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腦受了損傷,大腦是非常嬌貴的,物理損傷,比如碰撞,擠壓等是致病的誘因之一。
癡呆顧名思義,癡即傻也,呆就是不動,大腦作為人最重要的器官,用進廢退,越用越靈活,不斷給它良性刺激,促進它積極思考,腦細胞才能不斷更新,更加健康。我們看到中國的教育,主要是灌輸知識,死記硬背,被動學習,將來也就成為執行別人指令的機器,隻能從事簡單重複的工作,而長時間固定到一個點上,很容易造成大腦疲勞。大腦需要勞逸結合,變換工作就是最好的休息,所以,我們看到工人農民比知識分子顯老,裏根,撒切爾夫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退休以後的老年癡呆。
那麽必須要做的簡單重複的事情怎麽辦呢?不斷的重複這一動作,讓它成下意識的習慣動作,完全不用思考就能準確無誤的完成,這時大腦可以發呆休息,也可以思考,學習新東西,就可以避免大腦長時間疲勞,受到傷害。
手腦並用的工作是最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比如:廚師,發明家,畫家,指揮家,邊動手,邊動腦。成功的企業家,都是肯學習,愛動腦,肯實踐的典範,比如台灣的王永慶,香港的李嘉誠,邵逸夫,澳門的賭王何鴻燊都是高壽,雖然年紀大了,但依然精神矍鑠,照樣工作,因為他們的事業是不受年齡限製,人越退休晚,老得越慢。香港是個自由競爭的地方,生存壓力大,人人都不斷學習,積極進取,智商明顯領先,香港人的預期人均壽命也是全球最高的,
大腦需要快樂,成功的鼓勵,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是大腦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把學習變成苦事, 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方為人上人,當了人上人還是苦,為多賺錢多攢錢辛苦,幹著並不喜歡的工作,大部分人做的工作完全是為了錢,好為了退休作準備,活在當下,大家都會說,可是有幾個人真正活在當下了呢?沒有一個快樂的當下,怎麽會有健康的心理呢?
我自己的親身經曆,高中畢業下鄉勞動一年,到學校教書再看物理數學書,腦袋好像不太好使一樣,經過好長時間才緩過勁。出國以後在點心店打工,需要不斷的用腦袋記住waitress喊的幾十種點心,然後一樣樣做出來,十年的鍛煉,我感覺雖然年齡增大,但腦力並沒退化,學習能力仍然很強,反應靈敏,這都拜那些年受的苦。
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不學習就會癡,現代社會科學日新月異,人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活到老學到老,我六十歲才開始學英語,外人看是不可能的,這個年紀別人會開車都不想開了,我才開始學,還是手動,現在不是會了?一件事,一次沒做好,第一不能打退堂鼓,第二要開動腦筋,想辦法改變,要學習,要敢於嚐試,及時調整策略。不是有一句話:老頑固,老頑固就是這個意思。一件事做錯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錯,不肯改變,就是心理衰老,思想方法改變困難,會導致生理的衰老,表現就是動作遲緩,步履蹣跚,當你的身體挪個地方都困難了,這就是呆。
活動活動,活著必須動,身體不動會得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思想不動會得老年癡呆,這就是“身”和“心”兩方麵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