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之存廢已成常態熱門話題,甚至出現了“美國承認策劃了消滅中醫的陰謀”這般匪夷所思的謠言。其實,無須美國“策劃”,揆諸曆史,民國曆屆政府,已無一承認“中醫”。
一、“廢除中醫”,是民國知識界的共識
最早提出“廢除中醫”且產生一定影響者,當屬晚清國學泰鬥俞樾。俞氏於1879年撰成《廢醫論》一文,明確建議廢除中醫;晚年又增補一篇《醫藥說》,認為“醫可廢,而藥不可盡廢”。俞氏生活的時代,西醫在中國影響力極微,俞氏本人對西醫也無多少了解。其提出“廢除中醫”,並非以西醫為參照,而是基於其個人對中醫賴以依存的“理論經典”如《黃帝內經》等著作的深入考據。譬如:在俞氏看來,中醫所謂的脈象與髒腑的關係,各種“理論經典”眾說紛紜,並無一致意見,甚至連髒腑的具體名目,也不盡相同,天下中醫卻無不以脈象為診病依據,這實在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但俞氏不否認某些中醫藥方對治病有效,所以,在批評中醫“醫道”乃虛幻之物的同時,也保守地認為“藥不可盡廢”。
俞樾的弟子章太炎、章太炎的弟子陸淵雷,均曾深入研究中醫的各種“經典理論著作”。二人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廢除中醫”的口號,但其對中醫的基本態度,與俞樾其實完全一致。譬如:章太炎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說,根本就是扯淡,《尚書》、《周禮》中拿五行來配五髒,隻是為了祭祀,跟治病沒半毛錢關係。《黃帝內經》超過四分之一的內容在大談五行與髒腑的關係,進而推演出種種治病之法,完全都是謬論,其書乃是垃圾。故而,章氏告誡門下弟子,若學習中醫,千萬不要去學什麽中醫的醫理醫道,那都是騙人的,隻可去學中醫的藥方,而且對這些藥方的有效性,還需重新進行驗證。陸淵雷是民國年間提倡“中醫科學化”的領軍人物,與中醫界關係相當密切,曾與主張徹底廢除中醫的代表人物餘雲岫激烈論戰,但即便是他,也同樣認為,中醫的所謂“理論基礎”,完全是“憑空結撰”而來,隻有藥方,因有數千年不斷試錯的經驗在其中,尚值得學習總結。
圖注:康熙皇帝畫像。1693年,康熙罹患瘧疾,宮內禦醫束手無策,後賴耶穌會傳教士使用西藥金雞納霜,方才好轉。
其實在晚清民國,並不止俞樾、章太炎等國學泰鬥對中醫的理論基礎持否定態度。事實上,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許多知名學者都曾努力鑽研過中醫的“經典理論著作”,試圖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以建立一種科學的學術體係,但結果無不铩羽而歸。如嚴複認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其例之立根於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乃是自我臆造,並無臨床實證為依據。梁啟超則認為,中醫建構在荒唐的陰陽五行學說上,“學術界之恥辱,莫此為甚矣!”態度最激烈者,當莫過於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抨擊,在陳看來,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又“不事藥性之分析”,“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動輒拿“古方”說事,“其術殆與矢人同科”——“矢人”,即造殺人之弓箭的工匠。在陳獨秀看來,所謂中醫,與殺手乃是同義詞。此外,一心欲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尋求民族自信心、尋求救國之道的梁漱溟,同樣對中醫表達了激烈的難以認同:
“中國說是有醫學,其實還是手藝。西醫處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藥,無大出入;而中醫的高手,他那運才施巧的地方都在開單用藥上了。十個醫生有十樣不同的藥方,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藥,都是沒有客觀的憑準的。究竟病是什麽?病灶在哪裏?並不定要考定,隻憑主觀的病情觀測罷了!某藥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並不問。隻拿溫涼等字樣去品定,究竟為溫為涼,意見也參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藥,哪能不十人十樣呢?”
批評中醫的名人很多,除了上麵提到的,餘雲岫、丁文江、胡適、魯迅、陳寅恪大家都知道,但估計不會料到曾國藩、梁啟超、梁漱溟也批評中醫,嚴複、吳汝綸、鄭觀應也批評中醫。傅斯年80年前說的一番話到現在還適用:“中醫西醫之爭,真把中國人的劣根性暴露得無所不至!以開了四十年學校的結果,中醫存廢還成問題!受了新式的教育的人,還在那裏聽中醫的五行六氣等等胡說!自命為提倡近代化的人,還在那裏以政治的或社會的力量作中醫的護法者!這豈不是明顯表示中國人的腦筋仿佛根本有問題?對於自己的身體與性命,還沒有明了的見解與信心,何況其他。對於關係國民生命的大問題還在那裏妄逞意氣,不分是非,何況其他。對於極容易分辨的科學常識還在混沌的狀態中,何況較複雜的事。到今天還在那裏爭著中醫西醫,豈不是使全世界人覺得中國人另是人類之一種,辦了四十年的學校不能脫離這個中世紀的階段,豈不使人覺得教育的前途仍在枉然!”
概而言之,除了中醫界,批判中醫、廢除中醫,實乃民國知識界的共識。
二、廢除中醫,也是民國曆屆政府的共識
終民國之世,無論中醫業界如何抗議,如何運動,中醫始終無法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無法進入高等教育體係。可以說,否定中醫、廢除中醫,乃是民國曆屆政府的共識。
1、北洋政府治國16年,一直堅持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係統之外
中、西醫之爭,自晚清始,至民國已在政、學兩界基本形成共識。1912年7月,以袁世凱為總統的北洋政府舉行教育會議,製定新的《壬子癸醜學製》,首次明確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係統之外。11月, 當局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其中醫學、藥學兩大學科各開設有數十門課程,中醫、中藥不在其中。
此種設置,曾一度引發當時中醫業界的恐慌與抗議,並聯名上書教育部,要求增設中醫課程。當局不但無視此種抗議,更於1913年由教育總長汪大燮出麵,否決了中醫界申請注冊“北京中醫學會”的要求,汪大燮並公開表示:“吾國醫毫無科學概要根據”、“餘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指將中醫納入教育係統)一節,難以照準。”事情最後鬧到國務院,國務院的回複比汪大燮柔緩,雖聲稱未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係統,“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但同樣明確表示,正規教育係統所定課程,須“先其所急,(對中醫)致難兼采”,換句話說,中醫界自己願意怎麽玩都可以,但當局絕不會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係統。基於當局的此種態度,1915年,曾有中醫界人士自行創辦中醫學校,要求當局立案注冊。北洋政府的應對之策,是將此類學校視作衛生機構,劃歸內務部管轄,教育部則仍持拒絕接納之立場。此後數年,中醫界自行創辦了不少中醫學校,但沒有一所中醫學校,得到過教育部的承認。中醫界曾在1925年發起過一場聲勢頗大的運動,要求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係統,但教育部的回複是:“(中醫)不合教育原理,未便照辦”。概而言之,北洋政府時代,雖處亂世,教育總長如走馬燈般不停更換,但當日的教育界人士,堅定反對中醫的立場,卻始終未變。曆屆政府,對教育部的這種立場,也一直是支持的態度。
圖注:民國史學大家陳寅恪。陳先生對中醫之無科學性深惡痛絕,曾謂:“寧願讓西醫治死,也不願讓中醫看病。”
2、國民政府直到1949年,始終頂著壓力,未讓中醫進入正規教育係統
1927年北伐成功之後,民國進入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民政府在政治立場上雖然是北洋政府的對立麵,但在對待中醫的態度上,卻始終如出一轍。此前偏安時,已出台過取締中醫施行細則及禁止中醫進入大學法令。北伐完成,遷都南京後,中央衛生會議又一度作出“廢除中醫”的決定——事件的起因,是國聯1928年來華考察,發現偌大中國竟然沒有衛生部,提出批評;政府及國人也深受刺激,決定成立“全國衛生委員會”。要成立該機構,首先就需要解決“誰有資格算醫生”這個問題。1929年,首屆“全國衛生委員會”委員們齊聚南京,開會商討這個問題,委員們一致認為,醫生需要一定的醫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知識。中醫從業者嚴重缺乏這方麵的知識,故而不具備醫生資格,國家應該逐步廢除中醫。但考慮到目前國內西醫數目有限,難以承擔全國的醫療衛生職責,故決定不搞一步到位,而以40年時間為限,來逐步廢除中醫。
中央衛生會議“廢除中醫”的決定引發了全國中醫界的大恐慌,隨之掀起大爭論、大抗議。雖然國民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公開表示對中醫並無歧視,並解釋稱“廢除中醫”的提案雖獲通過,但暫時不會執行,然而另一方麵,不久之後,教育部和衛生部又有通令,禁止中醫參用西藥及西醫器械,並將中醫學校降格為中醫傳習所或中醫學社,不準其使用學校名稱,不得列入學校係統,中醫醫院須改稱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