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哪些輻射致癌
癌症·真相
人為什麽會得癌症?留美癌症生物學博士深度解讀,希望大家知道癌症的真相,不再恐慌,不再盲從。
作者:菠蘿(李治中)
清華大學出版社
大家都聽說過輻射能致癌,但輻射有成百上千種,從太陽光裏的紫外線,到手機信號,到核爆炸都算輻射,那到底哪些能致癌?網絡上流傳的手機致癌、微波爐致癌、高壓電塔致癌、WiFi致癌等有根據嗎?
癌症發生源自於基因突變,因此判斷輻射是否能導致癌症,就要看這種輻射能否引起基因突變。輻射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直接造成DNA破壞和基因突變,因此可能致癌,而非電離輻射能量較低,不足以直接引起基因突變,因此普遍認為不致癌。
手機、微波爐、高壓電、WiFi這4種都是非電離輻射,因此理論上它們能直接致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理論歸理論,要證明這些輻射不致癌,仍然需要嚴謹的科學研究。研究任何一種因素(輻射、食物、生活習慣等)是否致癌有兩種主要方法:
第一是流行病學研究法,比較高風險人群和普通大眾患癌症的比例。比如說為了研究手機信號發射塔是否致癌,科學家比較了長期搭建和維修發射塔的工人和普通人群的癌症發病率,如果發射塔產生的電磁輻射真的致癌,那麽顯然這些天天和發射塔親密接觸的工人是最危險的。研究結論是並沒有什麽區別,這和理論一致。
第二是實驗室動物模擬法,給實驗動物大量使用該因素,看能否增加患癌概率。比如要研究手機信號是否致癌,就把一個輻射最強的手機綁在老鼠身上,天天24小時保持手機通話狀態,看這老鼠會不會更早得癌症,實驗數據證明沒有影響。研究微波爐是否致癌,就在老鼠邊上放一個大功率微波爐,讓微波爐持續工作,最後發現除了老鼠有點發熱,也沒有看到癌症增加。
對於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非電離輻射,都有科學家使用這兩種方法研究它們和癌症的關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效證據支持生活中常見的非電離輻射能夠致癌。
我想特別說說手機,因為特別多人擔心手機輻射和腦瘤有關係。一個重要原因是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電磁輻射(手機信號)歸到了“可能致癌物”一類。很多媒體由此宣布專家已經認定打手機致癌,這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首先,“可能致癌物”的意思是“目前還證明不了它致癌,但值得繼續關注”。要成為“可能致癌物”要求並不高,比如咖啡也同樣屬於“可能致癌物”,但顯然大家對咖啡並沒有什麽恐慌。
在我看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之所以這麽做,源自科學家的過分謹慎。雖然世界上幾乎所有科學家都沒發現手機和腦瘤有關係,但在瑞典有一個研究小組說如果每天用手機通話超過半小時,堅持10年以上,那這個人比不用手機的人得神經膠質瘤(腦瘤的一個亞種)的概率稍稍高一點點(從0.005%增高到0.016%)。這個研究本身問題多多,比如它的數據來源並非客觀記錄,而是靠每個人自己匯報,有多少人會準確記得過去10年每天用多久手機?所以科學界對此並不太買賬。但數據畢竟放在那裏,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為了保險,就給手機安了個“可能致癌物”的頭銜,意思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等以後有了更多數據再說吧。”
我個人不相信手機能導致腦瘤,主要的科學證據是流行病學方麵的:從1985年到2010年,美國手機持有數量從24萬漲到3億,翻了近1千倍,但是美國神經膠質瘤患者人數在這25年間沒有什麽變化。不隻是美國,在世界很多國家,比如英國,也是如此的結論。因此,平時生活中的手機信號等非電離輻射致癌的說法,從理論到現實,都沒有什麽科學證據支持,大家不用過度緊張。與其擔心打手機致癌,不如擔心開車玩手機追尾或者走路玩手機掉進下水道,這才是真危險。
最後,生活中哪些輻射是真正可能致癌的電離輻射呢?
●核汙染:日本核彈爆炸或者烏克蘭核電站泄漏都直接造成了大批癌症患者。
●醫用儀器:CT、PET、X線等都是電離輻射源,小孩應該盡最大可能避免使用,大人也要盡量少用。
●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鐳-226、釷-232等,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很多裝修石材都具有放射性,最好能夠檢測一下,確保在安全範圍之內。氡氣是無色無味但具有放射性的氣體,氡氣汙染是美國肺癌發病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吸煙,它一般從土壤中釋放,特別容易在密閉地下室聚集,據估計美國每年有兩萬肺癌患者是由於氡氣放射性導致的。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5-12/08/content_177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