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漢語的變遷談人們對中醫的誤解

來源: lzhdshd 2016-05-06 21:06:4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586 bytes)

      中醫理論都是古人發現並提出的,毫無疑問它是用古漢語寫成的。雖說漢語言是最為穩定的語言,古人記載下來的東西現在的人很容易讀懂,但經過了一兩千年,語言究竟有了變化,有時現代人讀出來的意思和原意不同卻不知道,造成了根本上的,概念上的錯誤。

      比如“傷寒”,原本是中醫病名,是人體因為外界環境變化,即被“寒”所影響而導致的疾病,通常會發燒。古人有《傷寒雜病論》,對其有比較係統的闡述。忽然到了民國年間,從西醫那裏知道了一種病,是吃了沙門氏菌,引起腸穿孔並發高燒。最初譯作腸熱症,還算得上貼切。後來某高人靈機一動,認為它就是古時的傷寒病,從那時起人人都把這種病稱為傷寒。這造成了醫學概念上極大的混亂。後來就有人認為得了傷寒要穿上棉襖羊皮襖,還有神人穿越到東漢去找張仲景到現代來治病。恐怕張仲景會說:老朽無能,不識此病矣。再後來西醫隻好根據該病患者會出玫瑰色皮疹,把這種病又稱為“斑疹傷寒”,與中醫的傷寒區別開來。

      又比如中國西醫常說“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好像流行性感冒是感冒的一個分支,但這兩個詞在西語裏是互不相幹的兩個詞。在古代中醫隻有感冒一種病,現代人翻譯時因為另一種病類似於感冒且傳染性極強,硬造出流感這個詞來,而不顧這是病因和症狀都不同的兩種病。普通感冒是因為人體著涼導致免疫力暫時下降,鼻咽部已有的細菌或者病毒乘機繁殖造成的局部病變,炎症隻限於鼻咽部,有時發低燒。流感則是一種特有的從呼吸道傳播的強力病毒引起,除了呼吸道發炎外,還有全身肌肉酸痛發高燒的全身性症狀。

       還有古時候科學不發達,醫生沒有化學分子式或是細菌病毒表這類的東西可以借鑒,隻能做一些籠統的分類,比如把體外環境的幹擾分為濕,熱,風,寒,將人體的構造分為心,肝,腎,膽,等等。現代人讀中醫文獻時,把這些分類當作甲乙丙丁或ABCD即可,不能把它們和現代漢語裏的含義對等起來。比如中醫認為思維活動屬脾,稱之為脾氣,古希臘人認為精神受膽囊控製,膽汁多則精神旺盛,但現代遇到精神錯亂者,決沒有醫生會去摘除病人的脾或膽囊的。又比如中醫說 “風殺穀,寒不殺穀”,翻譯為“受風會影響消化,受寒不會影響消化”。可以理解為“風”是強力的病菌,會導致全身性感染,而“寒”是弱的病菌,流感是受風,而普通感冒是受寒。但“風”決不是自然界刮的風。民間流傳產婦怕得“產後風”,三伏天讓產婦藏在密不透風的屋裏,蓋棉被穿棉襖,簡直是殺人害人。再有當前民間忽然流行補腎,於是“火烤大腰子”大有市場。殊不知中醫裏的“腎”是指骨骼,頭發,牙齒等先天既有的身體的統稱,是個代號而已,而不是具體的某一髒器。

      所以現代人認得字,並不代表可以讀懂古代中醫理論,不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幾十年前有位國家級領導人,方子裏有“車前子”,用來利尿化痰,派人去買,結果誤買來“馬前子”,是西方小說裏的常見的毒藥“番木鱉”。一吃之下,可想而知。有人說: 不用說的這樣玄乎,我不吃中藥可以了吧?那麽我再舉個日常生活裏的例子:中醫講究藥補不如食補,你可以熬個雞湯,據說精華盡在其中,容易消化,最是補人。如果你查詢“雞湯”二字,現代食譜上通常會說:雞肉“加適量的涼水,三四杯清水,一升清水。。。,大火燒開,改成小火。。。”,可是你確定熬出來的不是水煮雞肉?實際上的做法應該是雞肉裏不放水,隻用小火慢慢熬,據說蘇東坡用一整根蠟燭,從頭燒到尾。雞肉細胞裏的水分會滲出來形成湯。這樣的湯才是雞湯,才有營養。“雞湯”這兩個字,人人會讀,可有幾個人真正認得呢?

所有跟帖: 

概括一句話:此X非彼X,句號。 -TBz- 給 TBz 發送悄悄話 TB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6/2016 postreply 22:11:06

簡化字應該也算誤解中醫的一個幫凶 -Wella- 給 Wella 發送悄悄話 Wella 的博客首頁 (89 bytes) () 05/08/2016 postreply 08:58: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