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麽喜歡吃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的評價是近年才有的說法,是源於在西方社會中與正式的西餐所做的對比。從食物的能量角度來講,所謂的垃圾食品一點都不垃圾,反而是能量豐富的食物。
我們身體的味覺實際上是我們在進化中獲得的評判食物好壞的能力。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出現後,大部分時間是無法獲得充分的食物的。所以,進化讓我們更傾向於追逐能量效率高的食物,比如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為了讓我們能做出這種“追逐”的行為,進化賦予了我們對這類高能量食物的美好感覺——也就是味覺上的享受,還有我們潛意識中不自覺的向往,以及這種向往一旦得到滿足之後大腦釋放的愉悅感。這一切都是為了鼓勵我們追逐高能量的食物。
而我們人類整體上真正做到食可果腹,在西方社會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在我國才幾十年而已。如果把這種改變視為一種環境變化的話,那麽這麽短的時間遠不足以讓基因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是進化中物種改變總是滯後於環境改變的典型情況。
多說一句,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它恐怕也很難催生基因上的改變。由於現代化醫療體係的存在,天生不追逐高能量食物的人相比於追逐的普通人,並不能獲得太多生存優勢。即便存在這種優勢,它也不能體現在後代繁衍上——大部分得糖尿病的人都已經有了子女,並未因為有糖尿病過早死亡,從而直接失去繼續傳播自己基因的可能。所以,期待這種差異最終以基因的形式固定在人類物種的大範圍內,恐怕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再多說一句,與上述問題類似的還有一點,那就是人類對高鹽食物的追逐。鹽同樣一直是難於獲得的生存資源,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觀。所以,喜歡吃鹹的隻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正常本能罷了。
這是通過進化論分析得到的一個推論。如果你對進化論持有疑議,那麽就很難討論下去了。當然,進化論的任何推論都還需要直接的證明。
就味覺來說,人類主要隻有5種味覺:酸甜苦鹹鮮。
通常認為的辣,在科學上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直接作用於溫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不僅限於舌頭。人對於辣味的喜愛是個至今未解之迷,理論很多,各有優劣。
五種“正牌”味覺中,甜意味著能量,在千萬年來都是對人類有益的。對於人類的靈長類祖先而言,果實是主要食物。為了追求這種食物,進化重新賦予了靈長類彩色的視覺,以及對甜味的向往。
酸味同樣與人類祖先的果實食性有關。酸的果實意味著尚未成熟,意味著含糖量不高。在食物充足的環境中,放著甜的不吃,非要吃酸的,顯然在生存上沒有優勢。所以我們對於酸味的感覺是一種偏刺激類的感覺,傾向於讓我們放棄酸的食物。至於現代人對於酸味的喜好,可能與辣有著近似的機製。
鮮是人類雜食特性的產物,能讓人類保持對肉類食物的追求。
鹹比較奇妙。鹽是人不可缺少的,卻又不能太多。當我們在食物中嚐到適度的鹹味時,我們會覺得食物很可口。但如果太鹹,我們會覺得無法忍受。這正對應了我們對鹽的需求。
苦味通常意味變質的食物,或有毒的食物。對於人類的動物祖先來說,這是直接避免自己被毒死的有效檢測手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