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被蜈蚣咬傷經曆了"美式"醫療 然後選擇了回國(圖)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被閱讀 13870 次)
日前,《瞭望東方周刊》微信號刊登了一則華人在美國親曆的就醫見聞。在這篇題為《親曆 | 我在美國被蜈蚣咬傷之後 》的文章中,作者杜白羽敘述了自己被蜈蚣咬傷,而美國醫生不當回事,後來傷口複發的經曆。作者痛陳美國買藥難、看病難、看病貴,最後隻能回國治療。作者表示:“病人需要治療,這本來是兩點一線的距離,但是在美國,病人卻要穿過複雜的醫療機製線路圖。”

以下為原文:

我到夏威夷大學和美國國會下屬的東西方中心訪學一年,聞書香,看彩虹,聽課做講座,仿佛天堂裏生活。但做夢也沒想到,我竟然被蜈蚣襲擊了!

傳說中的先看病後付賬

2015年12月,我在夏威夷大學校園散步。突然,腳背感到一陣刺痛,抬腳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蟲子正趴在腳麵上。“啊!”我疼得叫出聲來,用力甩腿、跺腳,腳麵瞬間麻痹刺痛。

在我一瘸一拐走向宿舍樓的五分鍾時間裏,毒液迅速擴散,從小腿麻痹到大腿。東西方中心宿舍前台的值班阿姨問我,“叫救護車還是出租車?不過,救護車會很貴。”(多貴?後來才知道至少一千美元)。她給我寫下附近兩家醫院的地址,囑咐我拿好護照、醫療卡和錢包。

乘出租車到醫院急診,護士詢問了我的醫保、住址、過敏史等基本信息後,上網搜出一張圖片給我看,“是這蟲嗎?”對,像是蜈蚣!一指長,多腿,黑棕色。護士把我領進病房坐下,給我一個冰袋。

等了十幾分鍾,一位瘦瘦的光頭男醫生走進來,看了一眼我的腳傷,悠悠地說:“給你吃片止疼藥,12個小時後會不痛,24小時以後消紅消腫。”我問他:“請問有多大把握確定是蜈蚣?你經常見到被蜈蚣咬傷的急診病人嗎?”醫生點頭說:“99%的可能性是蜈蚣;我一個月12個班次,平均每個月能見一例。”在夏威夷,看來被蜈蚣襲擊不算太罕見。

“至於會不會感染,要再觀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千分之一吧。”醫生說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幾分鍾,又進來一護士,一手藥片,一手紙筆,吃藥前讓我簽字。“吃完之後四小時,如果還疼,就去藥店買藥繼續吃。”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傷口未作任何清理,看病三分鍾,等待半小時。我問,看病多少錢?接診護士回答說:“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給你寄賬單。明天記得電話告訴我們你的醫保賬號。”

打車回學校路上,我去了longs drugs 藥店買藥。在美國,實行醫藥分家,最近的藥店和醫院相距車程8分鍾,車費15美元。醫生開的處方藥,隻有5粒止疼片。

第二天,我找出醫保網站信息,給急診打電話,告知醫保賬號。這就是傳說中的先看病後付賬,隻是你不知道,你這次看病花了多少錢。
 

    
美國一家藥店的工作人員在櫃台前忙碌

開了藥方,卻未必能及時買到藥

被蜈蚣咬傷後的五天裏,我臥床休養基本沒活動,傷勢漸好,一周後能正常行走。不料第七天爬山後,傷口複發,開始發癢,腳麵如鹵豬蹄般又紅又腫。

正值聖誕節,校園診所放假關門。我隻好去上次看病的急診。護士醫生均穿紅戴綠,身穿紅褲子的男醫生瞧我的腳,說是細菌感染,需要吃抗生素消炎。“大概幾天能好呢?”他回答:“你讓我預測未來,我可做不到。”

“不過,如果過兩天加重的話,一定要再來醫院。”——不像中國大夫,會囑咐幾句“飲食注意事項或不沾水少運動”的注意事項,美國大夫隻管當下。

醫生開了處方藥頭孢氨苄,我電話叫車往longs drugs藥店超市趕。但是美國人的聖誕節就像中國的大年初一啊,藥店下午3點就提前下班了。醫藥分離的假期效應,是病人可能會無藥可吃。

第二天一早,腳傷愈加嚴重,更腫了。我隻好第三次打車去醫院,醫生這次開的是藥效強的克林黴素。等了15分鍾後,進來一位護士說:“不好意思,藥還在路上,藥店正在往醫院送。”整個醫院連一粒克林黴素都沒有。又等了10分鍾,護士給我送來一粒獨立包裝的克林黴素,讓我吃下。而剩下的處方,還需要我自己去藥店取。

打車去藥店買藥,盡管前麵沒有排隊,也足足等了一小時。原來藥店打電話到保險公司確認我的醫療保險類型,核算到底每項我該承擔多少費用。最後告訴我說,保險公司名稱不對,團體保險號碼也不對。我自付了40粒消炎藥的10%(12美元)。藥店人員卻沒有交代吃藥的注意事項。

看病貴,看病難,還給耽誤了

到了2016年元旦這天,交流項目的美國接待家庭邀請我去他們家裏吃晚飯。

Vernon說:“你要早點告訴我,我會告訴你不要去急診。你還去了三次急診!一次少說也要1000美元,而你們學生保險也未必會包括這類賠付。”

Vernon算美國中產階級了,他在檀香山市中心有整幢樓的房產。他給我講述了他自己的看病難經曆。那次,他突然鼻子發炎,第二天起來整個臉腫了一半”,Vernon的家庭醫生推薦他去看專業的耳鼻喉專家,“我給三個專家打電話預約,都不接收。我幾乎是乞求著,給第四個醫生打電話。他的護士看我可憐,網開一麵,讓我加塞,給安排上了。”

Pamela點頭苦笑:“如果你不買保險,萬一病了那就得傾家蕩產;買了保險也一樣病不起,除非你的保險月繳額度很大,涵蓋保險範圍廣。我們一般也都不輕易去看醫生,感冒什麽的就扛著,哪疼了就吃止疼片。”
 



患者第三次去急診,醫生讓她等一等,說“藥要從藥店送來,還在路上”(杜白羽 / 供圖 )

後來我才了解,美國醫保體係的可靠性、公平性和普惠性,遠非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相匹配,其以私立醫院和商業保險為主的醫療體係,使得政府難以控製成本、改善公平性。“有多少錢看多大病”是赤裸裸的現實。

美國醫院收費高的原因,在於其醫療體係私有化、壟斷化導致醫藥定價缺乏透明度。全美護士聯合工會(NNU)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部分醫院向病患收取的費用,比實際治療成本高出10倍。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78%的個人破產,是因為付不起醫療賬單。付不起醫療費的窮人,信用也將嚴重受損,社會生活將舉步維艱。

先看病後寄賬單的流程,至少說明美國急診不會見死不救。但實際上這種秋後算賬、缺乏透明度的方式,導致了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第二、第三次仍去看急診,以至付出更多的高額診費。

美國沒有實現全民醫保,其醫保模式以商業保險為主、公共醫療保障為輔。商業醫保主要由雇主以團體形式購買,費用與雇員分擔,覆蓋人群占六成。比如我的接待家庭,每人每月繳納400美元醫保金(說是2016年又要漲)。政府為65歲以上老年人(或符合條件的65歲以下殘疾人)提供“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Medicare);為貧困兒童和貧困家庭提供的醫療補助(Medicaid),兩者覆蓋人群占三成。

但商業醫保強調風險控製和贏利,醫療收費持續上漲,保險公司或增加保費,或削減保險覆蓋內容,增加自費項目。這正是我的美國接待家庭所遇困境,Vernon說,“我的家庭醫生加入了一個VIP計劃,這意味著,我要多掏1800美元的會費,才能繼續找他看病。我目前還在猶豫要不要找他。”

打飛的回國治療

吃藥臥床休息到第十天,按照醫生建議冰敷,仍不見好轉。咬傷處依然紅腫,越發大麵積發熱刺癢,瘙癢麵積擴展到左腳腳踝以上,疹子起得像雞皮疙瘩。

親友在國內找了六七家專家門診,拿手機拍的圖片給專家看,結論不一,一半說是丹毒,需注射青黴素兩周,必須抓緊治療;另一半說不確定,需要見病人才能確診。他們希望我回國治療,一來國內醫生不會不當回事而誤診;二來我行動不便,一人在外連買菜做飯都成問題;三來,按照一次急診千元的收費,往返國際機票算下來,未必比留在美國看病的醫藥費貴。綜合考慮後,我迅速向單位和學校請假,買了回國機票。

發微信狀態向在夏威夷的朋友告別。強大的朋友圈給了我莫大溫暖,關心、建議、吐槽分享,我收到了近兩百條回複。“美國驗個血也要一周才出結果,一年後才收到賬單”……

同學說他釣魚時劃破手,在夏威夷一家公立醫院急症室給手背傷口縫了一針,打了針破傷風,等了兩個小時,最後醫院收費2500多美元,半年後,醫院又寄來600多美元的賬單,說急診室的醫生不屬於醫院的員工……更多在美就醫的悲慘經曆,堅定了我回國治療決定的正確。

從北京轉機到家,直奔醫院做檢查,驗血一小時出結果:血象正常,不是丹毒。但我當晚就多處發起紅疹子,渾身過敏。醫生判斷是由於傷口發炎引起的過敏症狀。住院輸水5天、局部敷中藥,紅腫漸消,一周後走路依然發麻,變成小瘸子。醫生說色素沉澱、皮膚消淤更新需一兩個月,完全恢複仍需數月。

賠付係統難纏

盡管美國的醫療技術、醫護素質,資源和水平世界領先,但並未轉化為醫療係統的高效和公民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191個國家中,美國國民總體健康水平排名72位,醫療籌資分配的公平性排名55位。

我向在美國做醫療谘詢的宋婉求教。她在中國完成了本科醫學教育,研究生在美國讀健康傳播,對中美醫療體係的異同有一定的發言權。對於“急診不治病,隻開止疼片”,“為何化驗血需一周才出結果”,“看病難,找專家預約要排到三個月以後了”等說法,我請教了她的看法。

宋婉說:首先,急診不是最優選擇,的確是“救急不治病”。建議上所買的醫保套餐官網,查詢附近的家庭醫生,緊急情況下可去看Urgent Care ,接受醫保,但便宜很多。其次,美國驗血並非都需要一周才出結果,醫院會看病症的輕重緩急,快的也可一天內出結果。

宋婉說,中美醫療體係特點不同、理念也不同,是兩個不同的製度和架構,這個話題很大。美國實行分診原則,醫生專業化水平高,收費也高。而且美國的醫患比例遠不如中國高。中國醫生一上午看十幾甚至幾十個病人,而美國醫生一上午最多看三四個病人。

她告訴我,醫保公司的網站可以找到需要支付很少費用(通常幾十美元)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也稱全科醫生,他們起到“看門人”的角色,全科醫生看不了的病,才會推薦給專科醫生,這時“保險”的門才打開,因為專科醫生更貴,保險公司賠付額度更大。

對於預約製,宋婉說,病人要想找名醫看病,預約確實要等上三五個月,但病人還可以有其他選擇,比如選擇更便宜的醫生,或有預約空擋的醫生。說白了,還是 “有多少錢看多大病”。美國醫療的行政係統複雜,也頗為官僚化,醫院和醫生的收費分開。且賠付係統難纏,與這個行政係統打交道,需要很多協調,我們很多時候是“敗在了外圍”。

我總算聽明白了,但也糊塗了,病人需要治療,這本來是兩點一線的距離,但是在美國,病人卻要穿過複雜的醫療機製線路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