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敬畏,在失敗中成長(ZT)

本文內容已被 [ TBz ] 在 2016-01-17 08:12:5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帶著敬畏,在失敗中成長

2016-01-16 19:50 

  
 
 
       有人說真理是赤裸裸的。其實細琢磨,真理的背後還是血淋淋的。比如這句,失敗是成功之母。
  
  回顧醫學的發展史,尤其如此。
  
  我們現在能在無菌的環境中、在麻醉師和各種先進精密的儀器輔助下,嚐試人體各個部位的複雜手術。而最早的手術,病人將至少麵臨劇痛、失血、術後感染的三大威脅,手術甚至比疾病更快地把病人推向死亡。
  
  但是,我們仍然要感謝最早那些失敗的嚐試。否則,人類醫學或許直至今日仍然在蒙昧中滯步不前,解除病痛的含義將永遠與“巫醫”、“妖術”為伴。
  
  醫學能有今天的進步,既要感謝在醫學實踐過程中“犧牲”的累累白骨,也要感謝在失敗後不斷思考、改進、敢於再次嚐試的醫生們。
  
  有些悲劇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我們才會把醫學叫做遺憾的科學。但是這些悲劇給醫生們上了很好很必要的一課,幫他們避免了在未來犯同樣的錯誤,從而給更多人以生的機會。從大處著眼,醫學統計學會告訴我們少數失敗案例換取的是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而這些進步的推動者,正是那些“失敗”的醫生們。
  
  有些失敗是發生在即刻的。上了台,就再也沒下來。麵對這樣的結果,家屬固然傷心欲絕,醫生其實也會痛徹心扉。我的一位做心髒介入的心內科好友說起他的一例死亡患者時,這樣形容:“夜裏突然想起她上手術台的笑容,心裏極難受,我就咬咬牙告訴自己,她的走換來了後麵無數的生。”的確,他後來認真總結經驗,並用嫻熟的技術挽救了無數類似的患者。
  
  有些失敗並不發生在當下。另一位心外科的青年才俊好友,今晚完成了國內首例特殊的微創手術,但是他的得意蕩然無存,因為以前手術的一個患者今晚猝死,而他在反思是否當時手術中的瑕疵是半年後意外的隱患。其實這件事或許並不能稱之為失敗,隻是有些缺憾,至於缺憾和遠期事件之間的關聯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這件存留在心裏的缺憾會成為他今後醫術日臻完美的驅動力。因為他總是在想,是否當初我那麽做的話,患者會更好。。。
  
  我真的為有這樣善於反思、勇於自我剖析的醫生同行們而感動和驕傲!雖然,他們有時會因此而飲泣、抑鬱、甚至走不出心理的陰影,但是,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醫生,一定會經常有這樣的自我剖析和良心拷問。
  
  其實放眼望去,醫生隊伍裏完美主義者比比皆是:因為追求出血少、愈合快,才有了電凝器械和微創手術;因為追求傷口美觀、試圖彌補缺憾,才有了整形外科;因為追求手術患者痛苦少、風險低,才有了麻醉和術中監護。。。每一項閃爍著科技之光的醫學技術背後,不知凝聚了多少名醫生在失敗過後的痛定思痛,又飽含著多少人文關懷的慈悲!
  
  失敗-痛苦-思考-再嚐試,無一不是基於醫學最初的人文關懷。而唯有在思考後再嚐試,才有可能讓失敗變得更有價值,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和回饋。
  
  前不久,為塵肺農民任能平進行肺移植在微博上牽動了千萬人的心。陳靜瑜院長的肺移植團隊竭盡全力,熱心公益的藝人袁立也奔走造勢,無奈最終還是回天乏術。照片上,我看到一名醫生麵對遮蓋患者的白單掩麵而泣。
  
  一個生命的逝去總是令人唏噓,但我們從不會因為生命會逝去而放棄對未來的祝福,就像醫生們從來不會因為有可能會失敗而放棄救治的機會。
  
  無論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多麽冷漠,感性的人群中永遠都有醫生。隻是,他們有時需要用理性壓製一些感性,以便於可以冷靜地分析病情和進行決策,最大程度地降低失敗的風險。然後,在某個難眠的夜,用忍不過的心去思考如何敬畏和安慰,再用看得破的智慧去梳理和成長,且行且珍惜。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恰逢北醫三院產婦事件,雙方單位的公告正式將一個醫療案例轉化為社會人文話題。忽然就想起電視劇《潛伏》的主題曲,正契合此時醫生無處傾訴的悲壯。僅以歌詞獻給我的前輩和同行,並向那些在失敗的輪回中執著前行的同行們致敬!
  
  “在黑夜裏夢想著光,
  心中覆蓋悲傷,
  在悲傷裏忍受孤獨,
  空守一絲溫暖。
  我的淚水是無底深海,
  對你的愛已無言,
  相信無盡的力量,
  那是真愛永在!
  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
  澎湃著心中火焰,
  燃燒無盡的力量,
  那是忠誠永在!
  溫暖若停在你心裏,
  願用一生祝願;
  生命隻為一個信仰,
  無論誰能聽見。”
 
http://yd.sina.cn/article/detail-ifxnqriy2993783.d.html?vt=4&mid=avxeafr314948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