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夫妻同睡一張床 每晚用手機發信息道晚安
心理專家分析“現代交流症”原因:
有人會過度迷戀自己在網上塑造的形象
網上交流比現實中要省力省時得多
打十個百個電話,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頓飯;群裏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見麵一次握手或一個擁抱……昨天,本報報道了有一種現象,叫“現代交流症”。有讀者歸納了“現代交流症”的一大表現是——“朋友圈裏大家情意綿綿,現實生活中卻很少相見”。這個現象,你有嗎?
每條微信很多人點讚
想找個吃飯的人卻很難
1986年出生的金小姐在高新區一家互聯網企業做白領。年近30,還沒對象,家裏人催得緊。金小姐說,每天單位、單身公寓兩點一線,社交圈實在太窄。別說找個男的約會、燭光晚餐,現實中想找個吃晚飯的人都很難,“在寧波沒什麽朋友,同事下班後大家都匆忙回家,也沒多少交集。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家吃著外賣的晚飯,一邊刷著朋友圈。”
和現實生活中的“寂寥”相比,金小姐的朋友圈卻很熱鬧。她每天花很多時間在兩個微信上,上班路上、晚飯時、睡前、上廁所時都忙著刷微信,發美顏自拍,發心靈雞湯,發生活狀態。
最近流行的微信統計顯示,金小姐2015年每天平均發11條微信,自拍照一般有兩條。每條微信幾乎都至少有幾十個人點讚。
“好像習慣了和人在網上聊。網上的自己轉轉雞湯,發發購物的戰利品,旅遊照,無憂無慮。PS過的照片,看著也挺白富美的,點讚的人很多。現實中,朋友卻很少。”金小姐說。
和老婆睡同一張床
經常在她微信裏留言晚安
薛先生是記者的一個朋友。他和妻子都是80後,感情很好。10年前異地戀時,網絡不方便,兩個人經常坐火車橫跨大半個中國見麵。現在,薛先生發現,兩個人感情仍然很好:“和老婆睡一個雙人枕上,卻經常在她微信裏留言晚安。”
打從2014年初換了蘋果手機,薛先生和妻子就有了睡前玩手機的習慣。晚上關燈後,兩個人在被窩裏背靠背玩手機。“看段子,看公眾號,再是刷朋友圈,刷微博。經常所有更新都看完了。最後一條是我老婆發的,諸如晚安、好夢,再配幾張美圖,這是她的習慣。我就在下麵留言,晚安,好夢。”當然,有時候妻子會先留言。
為什麽會這樣?“習慣吧,也是懶,發個晚安的表情符號方便。”薛先生覺得“這是件很小也很可悲的事情”,元旦時,和妻子相約戒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可是,到現在都沒改過來。
參加家裏長輩壽宴
忙著拍照發微信點讚
這個故事發生在記者本人身上。元旦時參加家裏長輩的壽宴。開席前,長輩拿了個筐子要大家把手機都放進去。
想起上次聚餐,除了長輩不玩手機外,幾乎每個人都在玩手機。等菜的時候玩,上菜後拍菜照發朋友圈,吃飯的時候也隔三岔五地拍。特別是吹蠟燭時,每個人都忙著拍,忙著發微信。一會兒工夫,朋友圈裏都是“奶奶79大壽”“外婆壽比南山”,然後忙著回複朋友的祝福,甚至忙著為同桌飯友的微信點讚。
結果,長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元旦的這次壽宴,沒有人玩手機。一開始,還多少有點不習慣。可是,兩個小時下來,大家說說笑笑,聊天祝酒,倒覺得比上次更暢快。而記者的表叔感慨:“這才像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不是一個朋友圈裏吃飯。”
心理專家分析原因
網上的我
才是我想讓你看的我
“為什麽很多人往往沉醉於網絡上和人交流,卻疏忽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從心理學上說,一個重要原因是,網上的我,才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我,才是我內心想成為的我。”寧波人和心理谘詢中心主任虞蓉蓉一語中的。
虞蓉蓉說,幾乎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網上塑造一個“新的我”,一個“想讓別人看到的樣子”。比如,一個性格急躁的人,會在網上塑造出“人淡如菊,現世安好”的性情來;比如,一個長相普通的女孩子,往往會喜歡發漂亮的自拍照。
虞蓉蓉說,有些人會過度迷戀自己在網上塑造的形象,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經營維護這個形象,會和喜歡這個形象的人去互動交流,“甚至,會因為這個形象和現實的形象有反差,有裂縫;因為網上的評價、圈子和現實中有差距,而越來越逃避真切的人際交流。”
一句留言“我愛你”
比現實中要省力得多
“還有個原因是,省力。像例子中的丈夫,在微信裏和妻子說晚安,隻要打兩個字,或者發個表情。如果他要在現實生活中親口說的話,要轉身、可能要把妻子摟在懷裏,要調動眼神、語氣,要含情脈脈。怎麽都不及發個表情來得省力。”虞蓉蓉說,交流其實是件需要精力的事。
她打了比方,在網上留言一句“我愛你”,對看的人、說的人,都很省力。在現實生活中,要這樣說,雙方都要調動聽覺、視覺、肢體去表達,去感受。
而且,網絡交流可以是非即時性的,想回應了再去回應。現實交流中,卻要及時做出反應,這些都要用精力。“時間長了,有些人就會傾向於用省力的網絡交流代替更耗費精力的現實交流。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