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百度,黃帝內經的價值影響。

來源: 雨中人生 2016-01-07 09:28:3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280 bytes)

價值影響編輯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係,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係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麵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中醫淵藪

《黃帝內經》全麵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麵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曆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麵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4]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曆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4]  。《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麵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係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112]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淵藪,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集結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複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4]  。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113] 
首先,《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如“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後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髒入手的理論基礎。現代治療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多從調治肺、脾、腎入手,其理論來源顯然出自《內經》。再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現代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其發病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係。再如,《素問·五髒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的觀點,即為後世“診脈獨取寸口”的濫觴;《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勸誡,成為中醫臨床遣藥用方、養生防病一貫默守的至理名言。[113] 
除此而外,《內經》一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麵,至今都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正是由於《內經》的理論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因此,曆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對《內經》的學習與研究。《內經》曆來為學習中醫者必讀的古典醫籍。多讀《內經》,可以啟悟門、開思路;運用《內經》,可以起沉屙、愈頑疾。
《內經》的理論對於現代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內經》成書距現在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按照《內經》的理論,如果肺主氣、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脈,脾升清、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主氣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氣血周流暢通、運行無阻,人體就不會生病。《內經》所確立的獨特養生防病視角,決定了它不僅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將一如繼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113] 

生命科學

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係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114] 
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裏麵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曆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114] 
作為生命科學的巨著,《黃帝內經》博大精深。《黃帝內經》的博,在於其闡述生命過程現象的時候,是相當多學科的集成,天文、曆法、氣候、地理、化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哲學等幾十門學科集成,是大科學,而不是小科學範疇。大,在於其時空觀,強調天人合一,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天地之間。精,體現其經典上。智慧是中性名詞,可以是發展力,對人類發展有利,同時也可以成為破壞力。《黃帝內經》的智慧是配套的,把合道做人放在首位,然後天地才能開智慧。深,就在於其研究對象是生命,研究宇宙的生命,人的生命,萬物的生命。西方現代科學中,恰恰生命科學是最為薄弱的。長期以來,多在研究如何從自然獲取財富,而關注人類生命本身的研究起步遲後。《黃帝內經》很多內容都值得深入研究,其深奧是在於生命,而不是概念上的玄。[114] 

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一書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餘聞先師,有行必減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見,黃帝的形象,是個念念不忘民眾疾苦、以天下病痛為己病痛的形象,其憂民意識, 令人感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時時不忘要流傳後世、造福子孫的思想,更是表現了高瞻遠矚、胸襟博大、責任擔當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連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讚 歎他:“遠乎哉問也。”(《靈樞·師傳》)懇切求教療法,處處可見。問的之多之細、不厭其煩,令人深感其對生命無微不至的關懷之情。[114]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範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黃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麵。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114] 

文獻價值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 餘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 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4] 

曆史評價編輯

《黃帝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黃帝內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別對待。[115] 
1.《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
《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於人體解剖、髒腑經絡、腧穴針灸等。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116] ,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於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誌。[115] 
2.《內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
《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是集當時眾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曆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防病思想及其它關於治未病的治療思想等,都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實的發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內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並不能代表目前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正如戴銘所說:“中醫學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與其它科學理論的確立並無二致,都有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過程。那些‘非三聖則不能致之’論,《內經》、《傷寒雜病論》為中醫頂峰論以及今不如昔、厚古薄今論等,顯然都不符合中醫學術發展的曆史實際。[117]  ”事實也是如此,後世中醫學不斷發展補充《內經》的理論,才使中醫理論逐漸趨於成熟。因此,把《內經》當成聖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並不符合科學精神。[115] 
3.《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
《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也即是說,《內經》的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後世來證實或證偽。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受製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隻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確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哲學,能夠用於執行這個任務的唯一辦法,就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聯係來代替它還不知道的真實的現象的聯係,拿虛構來代替缺乏的事實,這樣做的時候,自然哲學吐露了好多天才的思想和猜測到了好多後來的發現,但也有不少的廢話和胡說,這在當時不能不如此。[118]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的論述,顯係附會而成;再如《靈樞·邪客篇》中的“黃帝問於伯高日: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日: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也是牽強比類而成。綜上所述,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內經》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1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