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帖子實在沒有必要,但由於圍繞中醫古籍和《黃帝內經》類似書籍的信口開河實在太多,我覺的有必要做一個說明。
我先引一段話:
“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並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闕……”
不知道大家讀這樣一段古文有沒有困難?簡單的翻譯就是說現在世麵上流傳的版本錯誤太多,篇目重疊,前後不一致,意思也不清楚,很難應用,甚至很難理解。這樣已經很久了,沿襲下去成了壞事……
這顯然不是現代人寫的東西。這段文字出自唐代王冰注解的《黃帝內經·素問》的序言中。據今大概有個1500年了。在這樣的描述下,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本讀者不敢指出其中錯誤的聖經嗎?
《黃帝內經》到底是怎麽回事?
《黃帝內經》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誌》中列出的書目裏,與《黃帝內經》同時被提到的還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白氏旁篇》,都被稱為醫經。古代的印刷術不發達,也很昂貴,所以宋代活字印刷術之前大多時候這些文獻都是以手抄本的流傳的。過了很長時間以後,這些書都不見蹤影,史書裏也沒了記載。直到500年後的唐朝,市麵上流傳的許多古代的醫學文獻抄本都說是《黃帝內經》的內容,唐代的王冰覺得這些內容版本錯雜,內容重複矛盾,實在沒法看了。於是把這些文章整理成了相對完整內容有序的一本,命名為《黃帝內經·素問》。這本書經過了整理,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還是文字古樸看不懂,為什麽這麽肯定呢?因為王冰不僅整理了這本書,還給這本書作了詳詳細細的注解。如果當時人能看懂的話,顯然就不用作注解了。
於是乎,後世傳承下來的《黃帝內經》主要是王冰整理的這個本子。但這也隻是半部《黃帝內經》,另外半部《靈樞》的命運更加多舛,直到很久以後才重新出現整理。
但這些內容漢書裏說的《黃帝內經》到底有多大關係,誰都說不清了。隻是王冰整理的《黃帝內經·素問》因為一直作為古代中國(唐代以前)的醫學文獻總集流傳下來,在唐以後的醫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所以,流傳至今的《黃帝內經》從來就沒有以一本邏輯和文字嚴謹的書籍在中國曆史上出現過。
它雖然被視為一部經典,但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更不是一本教材。更準確地說,《黃帝內經》是一部經過整理後的古籍。從他被整理成稿的第一天起,那個時代的人就讀不太懂,需要有研究古文的人去注解他。而且一代又一代下去,注解的文字也成了古文,一遍又一遍的被注解。同時《黃帝內經》也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版本。
這樣一部讀都很難讀懂的古書,對救死扶傷的醫生還有什麽意義?
有的,這樣一部殘缺難懂的書,其意義顯然不在於其古奧文字的字麵意義。文字雖然很難細究了,但他依然記載了中國唐代以前的醫學思想和理念。這些思想和理念有些是哲學思辨的,有些是可具體可實踐的,當然也有很多是牽強附會的。於是,對於後來的醫生,哲學思辨的內容繼續啟發著他們的思考和認識,可實踐的內容指導了後來醫生的醫療實踐,牽強附會的內容也引發了後來醫家的爭論。比如五運六氣的內容,很多醫家就認為這不是黃帝內經內容,並借後來發現的更早版本的隋楊上善撰的《黃帝內經太素》中沒有這些內容而認為這是王冰道士借助整理這本重要書籍夾帶的私貨。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古籍”,他們傳世的意義在於它們的完整性,把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中五運六氣的內容刪掉後,那就不再是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了。這就如同古文中的錯別字,雖然現在已經很清楚是寫錯了,但也不失去修改正確,而是叫做“通假字”。
所以,中醫說的經典《黃帝內經》其實不是某一本具體的書,而是一係列依托於《黃帝內經》這四個字整理的唐以前的古代醫經及其曆代注解的一門學科。《黃帝內經》之類的閱讀和學習方法也不像其他自然科學領域那樣是研究具體的自然存在,而是借助文字訓詁、版本學、醫古文及其其他曆史、文化參照物,對一係列的《黃帝內經》文本及其其中承載的中國唐代以前的醫療保健思想、理念和實踐。
《黃帝內經》的文字和語句是殘缺的,但其中承載的古代的醫療保健思想、理念和實踐卻是係統而可傳承的,並且影響著直到今天的曆代醫學學者的思想、理念和實踐。有些甚至滲透到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方方麵麵。這就如同希波克拉底宣言雖然已經是曆史遺跡,但其中對於醫學工作的倫理道德理念是可以在今天繼續學習和實踐的。
中醫學在其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這樣的學術體係,比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派等等。當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曆代中醫學者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有價值的思想、理念和實踐。這些內容隨著承載他們的古籍一起被現代的中醫學者學習、體會和應用。
現代科學能夠形成良性的新舊代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但中國和中醫中這些科學手段的應用出現得很晚,當中醫引入科學時,這些古人的著作已經成為古籍記錄在曆史中了。所有的這些古籍都作為曆史資料被保存下去,不會被更改。而其中的思想可能在現代科學的影響和篩選後有所取舍,形成了今天的中醫著作和教科書。同時,今天的學者也提出很多新的思想、理念和科學研究結果,供學界參考和討論,繼續著新舊的交替。其中不乏有關醫學、健康、疾病的哲學思辨、觀察分析和科學研究成果。中醫就是這樣一個由思辨、實踐、科學數據甚至曆史和文字研究構成的科學和非科學的混合體。
同時,中醫的學生和學者還是繼續學習《黃帝內經》,學習這部古籍,學習和研究這部古籍的曆史和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思想理念,而不是當作一本刻板的教材死於句下。這才是《黃帝內經》的真實麵貌和正確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