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話說馬應龍眼藥(ZT)

回答: 值得研究考證的曆史dudaan2015-12-02 07:50:06
話說馬應龍眼藥
     
 

    馬應龍眼藥創於明萬曆年間,創始人名馬金堂,出生在直隸定州(今定縣)一書香世家,家中書籍汗牛充棟。馬金堂素有濟世救民之心,潛心研究中醫學,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製出不少好藥。其中尤以眼藥見長。馬金堂將眼藥命名定州眼藥。馬金堂醫德甚高,雖然眼藥以名貴原料製成,療效可靠,但他常常免費贈送。

  馬應龍是馬金堂的繼承人,他在該眼藥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製成更有效的眼藥,定名馬應龍眼藥。明朝末年,地處交通要衝的定州物阜財豐,成為商家必爭之地。藥業市場也相當繁榮,同仁堂、白敬宇、張齊珠等著名藥店先後在定州開了門市,競爭激烈。馬應龍為推廣眼藥,也在定州北街開了一家藥店,以製作和經營眼藥為業。

  馬應龍眼藥在當地已有很好的口碑,可治療多種眼疾,如見風流淚、老眼昏花、內外兩障、紅腫爛眼、雲翳白點等,尤其對痼疾療效更佳,所以眼藥在定州的銷量與那些名店相比,更勝一籌。馬應龍了解到同仁堂等店在全國各地都有市場,想到自己的眼藥質量上乘,也可在全國推廣。然而,他也知道,質量好隻是基礎,真正能推廣開來,還需花大力氣。自己年事已高,這一希望隻能寄托在後代身上。

  騎著毛驢進北京馬應龍的後裔馬萬興雄心勃勃,決心將眼藥推廣到定州以外的其他地方。他毅然離開家鄉,騎著毛驢,帶上幾個家人和幫工,將大量眼藥攜至京城。京城的天地廣闊,各地藥商雲集於此,他十分興奮,攢足力氣,要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建立一番宏偉的事業。

  經多次選擇,馬萬興在北京前門外西河沿真武廟旁租了一個宅子。整修門麵,裝飾店櫃,炮竹一響,便正式開業。他年輕氣盛,本以為憑著馬應龍眼藥的質量,

  必定可以很快推廣。可沒過多久,他才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重重地壓在心上。不少藥品在地方上都有口碑,但到京城,壓根兒就沒人聽說過。這為藥品的推銷帶來了困難。馬萬興四出奔走,找經銷商代銷、與其他藥店聯絡、免費發放眼藥……各種招數都用上了,但沒有多少成績,麵對他的是一張張冷漠的臉。

  藥品大量滯銷,馬萬興仿佛被潑了一頭冷水。頭腦冷靜下來,他重新分析自己的處境,他想:自己不可盲目樂觀,但也不該盲目悲觀,一種新藥要得到大家的認可決非易事,它需要努力和時間。有了新思路,馬萬興以更大的誠意四出奔走,雖然碰了不少釘子,但也有了一定的收獲。

  幾個月後,已有部分眼藥到了京城患者的手中。可是,不知不覺中,馬萬興已囊中羞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馬萬興隻好告訴家人:“咱們已經沒錢了。你回定州一趟,籌集資金,快點兒趕過來。我在這兒等。”家人離開後,馬萬興邊關注市場動向,邊慘淡度日。這是他最艱苦的日子。當時北京至定州往返需一個月左右,可是,馬萬興手頭的錢隻夠他用上二十來天。

  巨大的考驗嚴酷地指向馬萬興,他開始隻吃兩頓飯,到二十五天的時候,已麵臨斷炊危險。京城中兒無親無故,身邊冷冷清清。在這種情況下,馬萬興曾閃過回家的念頭,看著預留下的一點路費,想著自己在定州的愜意日子,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馬萬興堅持了下來,他找附近一位賣烤紅薯的閻某告借,閻某借給他五個銅子。靠這五個銅子,馬萬興又堅持了幾天。家人終於出現了,帶來急需的資金。好消息仿佛也專來湊熱鬧,馬應龍眼藥在許多患者身上獲得奇效,人們奔走相告。店前一下子車來人往。馬應龍眼藥迅速擺脫滯銷的困境,贏得廣大患者的信賴。不久後,京城中流傳起一段順口溜:“身穿瑞蚨祥,腳踏內聯升,頭頂馬聚源,眼看馬應龍。”

  幾年後,馬萬興在北京購買了宅地房產三十多處,開設了許多分店。但老店的地址不變,馬家本著“窮則變、富不遷”的原則,考慮到北京人多數隻認位置不認牌子的習慣,所以老店雖然窄小,但並不遷移。

  出人意料的武漢之行馬萬興在北京紮下根來,意味著馬應龍眼藥在中國北方得到普遍認可。20 世紀初,南方眼藥市場大開,需求量大增,馬萬興又將目光投向中南重鎮武漢。如果能在九省通衢武漢設立一個經營中心,與京城遙相呼應,那麽,馬應龍眼藥才算真正造福九州。但這一任務需要下一代有開拓精神的年輕人來完成。

  馬萬興尋找著能夠完成這一重任的後來者。他的胞弟馬先德之長孫馬歧山厚道誠實,是一可造之材。馬萬興將其留在自己身邊,令其從學徒做起,幹各種各樣的活計,借此嚴格考核。馬歧山不苟言笑,肯幹活,頭腦靈活,能完成好各項事務。馬萬興讓他邊幹活邊學習,馬歧山於是熟讀醫書,熟悉各種眼病的預防和治療。幾年之後,馬歧山終於得到馬家眼藥的真傳。

  1919 年,馬歧山受命到武漢推廣眼藥。馬萬興特地將其叫到身邊,講述了自己當年的故事,叮囑他:“到了武漢,人生地不熟,一定要處處小心。做事要勤勉,業務要認真。沒人照顧你,也沒人監督你,一切全靠自己。記住,一定要沉得住氣,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馬歧山謹領祖訓。

  帶著家傳的製藥工具和一些藥品,馬歧山南下了。到武漢後,他沒有大張旗鼓地推廣馬應龍眼藥,而是先了解當地情況。他在收費最低的棧房租賃一席之地。他雖然不怎麽說話,但總是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不久,他發現棧房的帳房先生李之敬為人本分,精明能幹,對武漢情況相當熟悉,於是將其請到自己房間,說明來武漢的用意,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李之敬見多識廣,一聽他是馬應龍的後人,當即答應全力幫助。此後,在李之敬帶領下,馬歧山走遍武漢三鎮,幾經考察,終於在武昌的鬥極營、漢口的大夾街和漢正街租賃了加工場地和店鋪。

  店鋪開張後,馬歧山仍然沒有張揚,隻是在店鋪的門楣上寫了幾個大字:“北京馬應龍定州眼藥店分此”。一切都非常節儉。

  馬歧山已做好長期滯銷的充分準備,在有限的資金中抽出相當部分,以備不時之需。然而,他卻意外地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成功。也許是馬應龍眼藥的名聲早已傳到武漢,剛剛開店,便招來了主顧。

  馬歧山非常高興,但沒有忘乎所以。他深知自己之所以很快成功,全靠前輩們鋪墊,而祖父在臨行前叮囑自己的話沒錯。在開拓事業時,不管前方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很快,馬歧山與武漢乃至湖北各地的許多中藥店建立了供銷關係,自己的門市也相應增加。接著,他又先後在湖南、安徽、廣西等地開設分店,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馬應龍眼藥供應網。之後,他又折而向北,擴大了設於河北石家莊大橋街分店的業務。馬應龍眼藥進入全盛時期。

  促成一項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

  20 世紀20 年代,一位名叫葛思德的美國商人因患有綠內障(青光眼),到處尋醫問藥。在美國和歐洲,他都沒找到治療的良方,飽受折磨。等他結識了美國駐華使館海軍武官義理壽後,義理壽向他推薦了馬應龍眼藥,一試之下效果很好,雖然沒能完全根治他的青光眼,但大大緩解了病症。葛思德由此對中藥和中醫產生濃厚興趣。他交給義理壽一筆錢,請其收購有關醫中藥方麵的書籍。這些書籍成為後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圖書館的第一批中文藏書。

  此後,葛思德對中文書籍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投入資金也越來越多。他所委托購書的義理壽幹脆辭去公職,專門幫助葛思德購買書籍。到1926 年,葛思德已經購買了232 種8000 冊的中文圖書,由麥吉爾大學為這批中文書設立一個專館,並對外開放。到1936 年,葛思德購書達到了10 萬冊,其中有大量珍貴的明版書,包括標點本大藏經(1399 年刻本)、錢謙益《初學集》(1643 年刻本)等等;還有許多清版珍本,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最富盛名。此外還有宋元刻本數千冊,其中不乏世上罕見的珍本、善本。

  20 世紀30 年代美國遭遇空前經濟危機,葛思德也深受影響,他決定轉手這批藏書,但麥吉爾大學無力收購。經一番周折,這批圖書於1937 年落戶普林斯頓大學,並於1948 年正式歸普大所有。這樣,葛思德的藏書加上普大原有的約3 萬冊中文書籍,使普大一躍成為全美著名的漢學文獻中心,可與美國國會、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媲美。中國著名學者胡適先生,早在20 世紀40 年代就多次與葛思德圖書館打交道,收獲頗豐。20世紀50 年代,胡適還擔任過葛思德圖書館館長,並對10 萬冊藏書進行了全麵整理。胡適還特別策劃了一次持續兩個月的書展,使這些珍貴書籍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受到美國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直到現在,葛思德圖書館的中國藏書仍為國際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做著貢獻。但誰能想到,這一切竟源自一個美國人曾使用了馬應龍眼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