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科普】便秘,啥時候該去醫院就診呢? zt

【三院科普】便秘,啥時候該去醫院就診呢?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媒體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在門診中經常有因為便秘困擾來求助醫生的情況,但是細問下來會發現,其中80%的人未必真到需要藥物或其它幫助地步,隻是患者本人從心裏上會跟他理解的正常人群做對比後,自我診斷為便秘而迫於尋求改變。

  到底什麽才是真便秘?什麽情況下的便秘需要就診呢?在這裏我給大家做個總結。

  到底什麽才是真正臨床意義上的便秘呢?對於每星期排便少於兩次,或排便困難,糞便硬粒狀,可伴有頭痛、下腹漲的不適症狀時,我們才稱之為便秘。

  這裏要說明的是,很多人認為一天排便一次,或者兩天沒有排便就是異常了,其實不然。

  因為可導致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時候因為自身的進食量減少,或者運動量減少時,排便就不會那麽及時,這屬於正常現象,我們不用過度擔心。隻有下麵的情況存在,且出現上述提到的症狀時,我們才會診斷為病理性便秘。

  第一:有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紊亂的人群,容易誘發便秘情況。

  第二:有中樞神經及外周神經係統性疾病人群,其腸道交感、副交感神經也容易異常,從而導致腸道運動功能缺陷,容易誘發便秘情況出現。

  第三:有腸道腫瘤或者炎症疾病的人群,其腸道結構性也會發生器質性改變,這種情況下也容易誘發便秘。

  第四:長期服用利尿藥物、抗抑鬱藥物、抗帕金森藥物等的人群,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導致便秘。

  第五:因為生活、工作等方麵問題,導致神經緊張的人群,由於關注點分散,對排便感覺遲鈍,也容易誘發便秘。

  隻有出現上述五個問題產生的排便時,才可能需要藥物的幫助。

  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具體問題,進行治療。

  若是藥物引起的便秘,則一般以瀉劑為主去治療;

  若是腸道結構器質性影響下的便秘,則會采用使用促動力的藥物,或消炎藥物,必要時用手術幹預方法治療。

  若是精神因素引起的便秘,則遵循由“心理治療為先為重,藥物治療為輔為輕”的原則。

  除此之外,進食量減少、飲食習慣不良、飲水減少等等人為因素也會引發便秘。這種非病理情況,我們隻要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多吃高纖維飲食,多喝水就可以了,芝麻油也有幫助排便的作用。增加運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等等都是可實現在家自我治療。

  因此,我們要對便秘有更加科學的認識。若出現上述五種情況下發生的便秘,我們需要提高關注度,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

  (圖:網絡; 文:北醫三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夏誌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