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真是值得大賀特賀!這不僅是我國真真正正的本土獨創新藥,更是源於中醫經典經方的純粹中藥。諾獎授予此,是對中醫藥科學性的巨大肯定,對中醫藥的挖掘開發利用有莫大的指導意義。事實永遠勝於雄辨!中醫藥流傳數千年,挽救無數生命,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世代繁榮的最大功臣。其自成體係,園融自洽,實際效用經千年千億人檢驗,遠非現代科學P值可比。隻是現代人需要現代話語體係來翻譯才能理解。中醫藥,這一祖先留下的千年瑰寶,將是中國對於世界文化最大的原創性的貢獻,必將改寫世界醫學史。“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是時候了。
美國補充替代醫學及中醫學發展簡介
向亦文
www.DrYangOrlandoAcupuncture.com
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新醫藥技術層出不窮,許多過去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已得到基本控製;而以往不被人們所重視的,難以分類的非疾病非健康狀態逐漸浮上表麵,與人們生活工作壓力息息相關,這樣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異常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異常,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異常,故稱亞健康狀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客觀指標,但有明顯的臨床症狀[[1]];亞健康的範疇包括:1) 身心上不適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症狀,如疲勞,虛弱,情緒改變等;2)與年齡不相適應的組織結構或生理功能減退所導致的各種虛弱表現;3)微生態失衡狀態;4)某種或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學改變[1]。亞健康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①以疲勞、或睡眠紊亂、或疼痛等軀體症狀表現為主;②以抑鬱寡歡,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懼膽怯,或短期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狀表現為主;③以人際交往頻率減低,或人際關係緊張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表現為主。上述3條中的任何1 條持續出現3 月以上,無明確疾病者,可判斷為亞健康[[2]]。麵對亞健康的相對模糊狀態,以明確靶目標為導向的現代醫藥技術目前尚無良策;尤其是麵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征難以承受現代藥物的毒付作用,補充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應運而生, 蓬勃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潮流之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補充替代醫學。一項研究分析了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CDC)和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2007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數據,結果發現:2007年,在過去12個月中,每十位成人中就有四位曾使用補充替代醫學(CAM)療法,最常用的治療是nonvitamin,非礦物,天然產品(17.7%)和深呼吸練習(12.7%)。有趣的是,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成人(50.3%)和白色的成年人(43.1%)比亞洲成年人(39.9%)或非裔成年人(25.5%)更可能使用補充替代醫學(CAM)[6,7]。Bullock的調查表明,接受 CAM 治療的760例病人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平均年齡為48歲;16 大類疾患中,最主要的是肌肉骨骼疾患,其次是成癮,精神病學類和非特異性的類別[8]。
對於補充替代醫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定義為美國主流醫學(常規醫學)之外的醫療保健實踐。其中傳統醫學指的是從古老、傳統的醫學體係中衍生出的醫療實踐;補充醫學是指與常規醫學同時使用的醫療保健手段;替代醫學則指的是代替常規醫學的方法而用於臨床診療的內容。針灸、草藥、推拿等傳統中醫治療手段是補充替代醫學的主要內容和常用方法[9]。一般而言,補充替代醫學屬於美國的健康體係包括醫療照顧(medical care)和健康照顧(health care)的兩大類之一的健康照顧(health care)範疇,相當於我國的亞健康領域。1992年,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新增設了替代醫學辦公室(The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其目標與任務是要對長期受到現代醫學排斥的傳統醫學進行積極地評價;1998 年替代醫學辦公室正式更名為國立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在其研究項目中,有關針灸,草藥,和按摩的課題占50%[10,11]。除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了補充與替代醫學研究中心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等美國著名大學的醫學院相繼開設了補充與替代醫學課程;1997年,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PHA)和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相繼專門成立了補充與替代醫學特別工作小組,鼓勵所有醫學院的學生了解並學習補充與替代醫學知識。哈佛大學醫學院補充與替代醫學研究中心1998年對美國117所醫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75所(占64%)有提供補充與替代醫學的必修課或選修課。與此同時,補充與替代醫學被越來越多地納入美國各地主辦的西醫繼續教育課程。近幾年來,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舉辦的包括針灸、中藥、推拿、整脊療法等的補充與替代醫學繼續教育課程已在美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力[12]。
美國政府對 CAM 的政策及體係界定經曆了數次變遷。中醫等傳統醫學及部分療法在CAM 體係內的歸類發生過變化。NCCAM 第一次戰略計劃中將 CAM 分為五類 :(1)替代醫學體係 。 主要是一些完整且獨立於(通常先於)現代生物醫學演化而來的醫學理論和實踐體係 ,多為其他文化中的傳統醫學體係 ,如阿育吠陀醫學 、傳統中醫學 、順勢療法等 。(2)身心療法。 主要是能夠促進精神對身體功能或症狀影響力的技法。 如冥想 、催眠 、藝術療法 、祈禱與精神治療等 。(3 )基於生物學的療法 。主要是使用天然動植物或礦物進行醫學實踐或幹預的療法 ,如草藥療法 、分子調整醫學(如服用大劑量維生素)和個體生物療法(如食用鯊魚軟骨)等 。(4)機體調整療法 。主要是基於身體的特定運動或對身體的特定操作的療法 ,如按摩 、費爾登魁斯法和整脊療法 。(5)能量療法。此類療法注重運用那些被認為是源於身體的或其他來源的“場”(如生物場 、電磁場)的力量 ,包括靈氣療法 、氣功 、接觸療法等[[3]]。現在部分 CAM 療法被吸納入美國醫療衛生保健體係,如整脊療法。 CAM 在美國公眾中有著巨大影響力。中醫在美國的公眾影響力主要在於針灸療法[[4]]。
中國傳統醫學體係(簡稱中醫)一直以其獨特完整的整體觀和治療方法,自成體係,圓融自洽;其使用包括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在內的多種手段有效地治療疾病。麵對複雜的人類健康問題,現代西醫也隻能反映20-30%的疾病。臨床門診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按西醫標準無法劃歸疾病類別,屬於亞健康狀態,非常棘手。而中醫因為“病”和 “證”的縱向與橫向的概括,其所反映的疾病範圍與西醫不盡相同,更加廣闊,這無疑是對現代醫學的較好補充。因此,在亞健康領域,中醫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具體體現在中醫診斷的優勢、治療幹預的優勢和基礎理論的優勢上。依據《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及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GB/T 16751.2-1997,參照亞健康專業教材《亞健康臨床指南》的內容,亞健康中醫證候判斷標準可為8型[[5]]。證方相應,有證便有方。因此,中醫依據辨證論治就可以調整亞健康狀態,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在臨床實踐中取得很好療效,顯示了中醫認識疾病的特色及對疾病分類方法的優越性,大大彌補了西醫的不足,在亞健康領域補充與替代醫學中獨領風騷,在美國不斷發展,越來越受到美國百姓的喜愛和主流醫學的重視。
目前在美國從業的中醫生已分布全美各州。據全美中醫和東方醫學協會(National Cen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NCCAOM)資料[[6]],2012年全美約有執業中醫師27835名,分布在美國各州,其中加州就有執業中醫師約10170人;中醫診所僅加州就有800多家,每年約有100多萬人次接受中醫療法[[7],[8]]。美國50個州 1個特區中已有44個州1個特區對中醫業進行了立法規管[[9]]。在北美,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主要應用於緩解疼痛,其他用途則是腦卒中康複、 各種各樣的嘔吐、 偏頭痛和各種吸毒成癮問題。一項比較研究報道:中醫針灸在中國和北美最常用來緩解疼痛,其他常見的包括周圍神經麻痹、 周圍神經神經痛、 腦卒中康複,心身障礙、 偏頭痛、 內髒痛、 嘔吐、 哮喘和耳鳴。然而,中醫針灸治療在中國可用於膽石症,在美國,這則是天方夜譚似的神話[[10]]。而作為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藥, 在美國的境況遠遜於針灸。根據膳食補充健康和教育法案,中醫藥被限定在膳食補充劑的範疇[[11]]。
此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獎,對於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正如屠呦呦的獲獎感言所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1] 孫濤.亞健康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34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3]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xpanding Horizons of Healthcare :Five year Strategic Plan 2001-2005[RB/OL].(2012-02-13)[2014-04-15].http:// nccam.nih.gov/about/plans .
[5] 張冀東.孫貴香.何清湖.湖南地區大學生亞健康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設計初探[J].新中醫 2014,46(2):84-86
[6] http://www.nccaom.org
[7] 吳伯平.美國中醫藥縱橫談[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3,25(1):10.
[8] 吳伯平.淺談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J].中醫雜誌.2006年1期
[10] Xu X. Acupuncture in an outpatient clinic in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the use of acupuncture in North America. South Med J. 2001 Aug;94(8):813-6. Review. PubMed PMID: 115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