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障礙的治療(ZT)

來源: 禦用文人 2015-07-12 16:40: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692 bytes)
適應障礙治療

(一)治療
1.基本治療
(1)心理—環境治療:這是應激相關障礙的主要治療之一,應盡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脫離引起精神創傷的環境,轉移或消除應激源。通過疏泄、解釋、支持、鼓勵、指導等,幫助病人擺脫痛苦,認識疾病,麵對現實,配合治療,提高適應能力。
(2)藥物治療:對適應障礙的病人藥物治療不必作為首選的方法,但對情緒異常較明顯的患者,為加快症狀的緩解,可根據具體病情酌情選用抗抑鬱藥或苯二氮卓類等抗焦慮藥。對焦慮、恐懼不安者,可使用抗焦慮藥;對抑鬱症狀突出者,可選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鬱藥;對有妄想、幻覺、興奮激動者或出現衝動行為威脅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時,可給予短期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如氯丙嗪、氟呱啶醇等,症狀消失後可繼續服藥數周再停藥。以低劑量、短療程為宜。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心理治療應繼續進行,特別是對那些恢複較慢的患者,更為有益。
(3)電痙攣治療:嚴重消極自殺企圖者或興奮躁動者,可作電痙攣治療2~4次。
(4)支持治療:如對不能主動進食或進食量少的病人,應注意補充營養、飲水或輸液。
2.心理治療
當應激源消失後,而情緒異常仍無明顯好轉,則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除與患者交談外,更應幫助他們如何解決應激性問題,也可讓他們發泄一下情緒,這對改善社會功能有積極作用。對青少年的行為問題,除個別指導外,還要進行家庭治療,定期進行心理谘詢是必要的,給予鼓勵,再保證建議和環境重新安排等具有支持治療的作用。
(1)危機幹預:當個體遭到社會心理應激因素的衝擊,其心理穩定性受到破壞而出現心理危機時,危機幹預就是從心理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使症狀得到立即緩衝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回到危機前水平,並獲得新的應付技能,以預防將來新的危機發生。
(2)認知行為治療:應激源消失後,患者情緒行為異常仍無明顯好轉時需要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任何對應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改變都受思維過程的控製,不良的認知導致不良的情緒,以致產生不良的行為,因此認知行為治療通過矯正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態度,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行為療法可分3個步驟:①找出與不良行為有關的錯誤認識;②尋找證據,論證這一認知的錯誤;③分析錯誤認知的根源,幫助病人重建認知。
(3)支持性心理治療:當應激源停止後支持性心理治療是最常用的一種,這對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改善社會功能有積極的作用。
需要指出,人的需要與個性特點是形成精神應激的內部條件。人們麵對同一外在客觀世界,由於反映方式不同,可形成了不同的內心世界。例如有的人感知世界認為充滿愛心,而有的人感知世界認為充滿敵意;有人心直口快,有人城府很深。對滿足需要的具體行動,有的人猶豫不決,自我克製過多;有的人說幹就幹,不顧行為規範。對於外界事物的認知、利害關係的辨認,有人當機立斷,有人充滿內心衝突,結果造成精神應激或焦慮狀態。麵對失敗,有人自責自咎,有人怨天尤人,進而有的人心潮起伏,有的人泰然處之。因此治療時既要盡量消除應激事件的影響,也要注意改造對個性特征有重要影響的個人價值觀及其應激障礙。如果個人存在過高的內部需要和願望,在此背景上形成不夠恰當的價值觀,養成對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的個性特征,由此產生特殊的認知、情緒反應與行為方式,可以成為應激相關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通過治療使認知方式與價值觀轉變,可以繼而引起情緒與行為反應轉變。以轉變價值觀為主要目的的認知心理治療,在減緩應激與防治相關疾病方麵,具有治本的效果。轉變價值觀的正確途徑是使個人的價值觀更加接近客觀實際,更好適應社會生活。總之,對於完美主義、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以及在這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必須通過心理治療予以矯正。
(4)以道家學說為治療哲理的心理治療:
①我國的道家處世養生法可有助於減緩精神應激。道家有自成體係的處世養生哲學,與儒家思想長期並存。道家處世養生法作為一種價值觀,對應激相關障礙、神經症與心身疾病的認知心理治療,有較好效果。道家處世養生法經楊德森教授整理,有以下4條原則:
第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隻作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作危害自己、他人與社會的事。為而不爭是要求自己盡力而為,量力而為,不與人爭,不與人攀比,不嫉能妒賢,就可大大改善人際關係,消除“窩裏鬥”的現象。
第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降低利己私心與過高的爭權爭名爭利欲望,製定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為社會與個人的奮鬥目標。不安排過多任務,對人對己不作過高要求,有所不為然後有所為,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第三,知和處下、以柔克剛:海納百川、水容萬物、求同存異、百花齊放。
第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預測進程、預知結局、因勢利導、遊刃有餘。不倒行逆施、不強迫蠻幹、不揠苗助長、不急於求成、在危機麵前作好出現最壞情況的精神準備,尋求不壞的結局。
②道家處世養生法認知心理治療,有A、B、C、D、E 5個治療程序:
A.探索應激源,由病人陳述生活經曆,遭遇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創傷,求醫時存在的精神痛苦與軀體不適。
B.通過價值觀量表,評估病人的價值觀,即對人生、名譽、權利、地位、財富、愛情、健康等的評價與個人的追求。
C.評估病人應對生活事件所常采用的方法、成功的經驗,特別是失敗的教訓,如走極端、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
D.介紹道家處世養生法的幾個基本原則,讓病人對照自己的A型性格與行為,失敗的應對方式,重新思考和定位。
E.通過1個月至半年的治療,客觀評定療效。
總之,通過集體宣傳與個別談心,針對病人的生活事件、心理衝突、性格特征與失敗的應對方法,共同尋找擺脫心理危機的出路。在認知治療時,應列出失敗的認知方式,尋找新的認知方式,接受道家處世養生法的價值觀,反複練習,不斷解決生活中遭遇的生活事件,達到重新適應生活、回歸社會和促進精神健康的目的。
(二)預後
隻要給予適當治療,臨床實踐顯示預後良好。當應激源消失後,一般幾個月,最長不超過6個月即可恢複正常。有報道指出,青少年比成年患者病程要稍長些,並有伴發自殺行為者。還要注意這些青少年來門診時有無物質濫用或依賴問題。對那些數年不愈的患者,應考慮應激源是否未完全消除,並仔細深入接觸,觀察有無其他精神障礙未被發現的可能。

所有跟帖: 

謝謝文人。 -tlh99- 給 tlh99 發送悄悄話 tlh9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5 postreply 14:18: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