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物(model)同性戀的社會行為表現,應提醒人們對通過同性婚姻應更加謹慎,因為人比動物更善於創造利於自己的環境和條件。



同性戀應該是發育過程中基因調控異常造成的。從動物(model)同性戀的社會行為表現,應提醒人們對通過同性婚姻應更加謹慎,因為人比動物更善於創造利於自己的環境和條件,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後果需謹慎評估。當將傳統婚姻的概念用於同性結合時,已間接地模糊了同性戀與異性戀間的差異,客觀上社會環境已取消或大大降低對同性戀擴展的製約因素,提高了同性戀的擇偶潛力。數據表明美國的同性戀人口少於3%,其擇偶空間是很小的,從人的自利行為出發,同性群體會創造環境條件使自己的擇偶空間擴大。過去社會上對同性戀基本是don't ask, don't tell, 同性戀者大多數不希望因追求異性戀的風險將身份暴露在外,而現在客觀上不再存在這個問題,同性戀者完全有追求同性的權利,而無需對方是否是同性戀。其鼓吹與鼓勵同性戀情將成為必然的行為。

對同性婚姻社會意識的變化是否反過來影響人類基因的表達和調控也有待研究。因此個人認為對同性婚姻的通過過於草率,應該在civil union 這個階段做更充分地研究,在生物學,社會行為學,同性結合及兒童領養,撫育及兒童心理發育等做更充分地科學評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