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中醫治療方法

回答: 頭痛得厲害,怎麽辦?rioswonder2015-06-06 17:00:36

一、頭痛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

頭痛一證,在中醫學中記載已有二千餘年,早在《素問·奇病論》中就有頭痛記載數條,為後來頭痛的辨證分型奠定了理論基礎。中醫論述頭痛一般分外感和內傷性頭痛兩種,認為凡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絡均可引起頭痛。本文僅以病因分型論述之。

1 風寒頭痛

症狀:頭痛連及項背,惡風畏寒,喜用被物裹頭,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1)中藥治療

治則:疏風散寒。

處方:川芎、荊芥、薄荷、細辛、白芷、防風、羌活、茯苓、甘草。

(2)針刺療法

主穴:百會、風池、大椎、四瀆。

配穴:攢竹、神庭、合穀、太陽。

方法:每次取主配穴各2穴,用弧度刮針法,強刺激不留針,每日一次,痛止針停。

2 風熱頭痛

頭痛頭脹,其疼劇裂,麵目熱赤,口渴飲飲,溺赤,發熱或惡風,大便不暢或便秘,舌紅苔黃,脈浮數。

(1)中藥療法

治法:清散風熱。

處方:桑葉、菊花、川芎、白芷、銀花、連翹、山桅子、生石膏、石斛、牛蒡子、甘草。

(2)頭頸部按摩療法

患者坐位,背靠椅背,醫者站在患者右側,以左手扶持患者後頭頸部,右手展平,虎口分開。從一側眉弓上方開始,用全掌平推法,由前額→頭頂→枕向頸部推摩至大椎穴處,反複進行5~6次,另一側相同,推摩後以五指抓揉法沿上述部位反複操作5~6次,然後在太陽穴、頭維穴、完骨穴、風池穴、新設穴部位揉壓3~5分鍾,再按第一次操作從前頭到後頸推摩數次,術止。

3 風濕頭痛

頭痛如裹,肢體酸楚沉重,胸悶,乏力,少食,自飽,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膩,脈濡。

(1)中藥療法

治法:祛風勝濕

處方:羌活、獨活、川芎、蔓荊子、防風、槁本、雲苓、豬苓、車前子、澤瀉、白術、甘草。

(2)火罐療法

穴位:肺俞,三焦俞,結核點。

方法:每次左右交叉取兩個穴位,用無菌三棱針於預取穴位部消毒後點刺2~3處出血,以10厘米口徑以上火罐,用精酒閃火法扣罐,置罐10~20分鍾,隔日一次,痛止罐停。

4 肝陽上亢頭痛

頭痛而眩,兩側尤重,心煩急躁,善怒,夜寐不安,麵赤口苦或兼脅痛,舌質紅,中心苔黃,脈弦有力。

(1)中藥療法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止痛。

處方:天麻、菊花、鉤藤、生石決明、牛膝、生牡蠣、坤草、夜交藤、生桅子、黃芪、杜仲、川楝子。膽草。

(2)針刺療法

主穴:曲池、血壓點、百會、腎俞、足三裏、三陰交。

配穴:心俞、風池、太陽、頭維、神庭、內關。

方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穴留針20~30分鍾,用弧度刮針法,中強刺激每日一次,10日為一個療程。

(3)耳針療法

主穴:高血壓點,皮質下,腦點腎上腺降壓溝。

配穴:腦幹,枕,內分泌,神門。

方法:每日取主配穴各二穴,留針20分鍾,用撚轉手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10日為一個療程。

5 血虛頭痛

頭暈而痛,過於用腦即加重,常伴有心悸,怔忡,麵色少華,舌質淡紅,無苔,脈沉細。

(1)中藥療法

治法:補血熄風。

處方: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菊花、蔓荊子、防風、女貞子、炙甘草、夜交芚、黨參、全蟲。

6 痰濁頭痛

頭痛昏蒙而重,惡心嘔吐痰涎,胸脘滿悶,少食自飽,口不渴,舌質淡,有齒齦苔白滑而膩,脈弦略滑。

(1)中藥療法

治法:化痰降逆。

處方:清半夏、天麻、白術、橘紅、細辛、生薑、茯苓、牛蒡子、白蒺藜、蔓荊子、竹茹、厚樸、甘草。

(2)刺絡火罐方法

穴位:上脘,脾俞。

方法:常規皮膚消毒後,用無菌三棱針於穴位處,點刺3~5處,使之有血液溢出後,用口徑10厘米以上的火罐,以酒精閉罐法,迅速置罐,留罐20~30分鍾,去罐後用酒精棉拭去汙血,每次一個穴位,隔日一次,痛止停用。

7 瘀血頭痛

頭痛固定於一處,如椎如刺,經久不愈,舌質紫或淡晦,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細澀。

(1)中藥療法

治法:活血化瘀。

當歸、川芎、白芷、桃仁、紅花、香附、葛根、路通、蔓荊子、麝香、老蔥、生薑、大棗、黃酒。

(2)水針療法

部位:肩胛骨內上角壓痛點。

方法:由肩胛內上角稍內進針,斜向外側,達肩胛骨骨膜,快速注射10%葡萄糖15~20毫升,每2~3日一次。注意進針深度,防止刺入胸腔。推藥時可產生酸麻脹感,從肩部傳至頭頂及同側麵部,頭痛止停用。

頭痛的按摩治療

  1.浴全頭穴:頭部有上星、頭維、百會等穴,經常浴頭部各穴有健腦之功效。操作時將兩手五指分開,由前發際分別向後發際抹動,如食指梳頭狀,手法輕重由個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局部感到熱、舒適、頭皮無痛感為度,次數根據病情而定。亦可用木梳代替手指浴頭。本法可緩解頭部肌肉痙攣、緩解腦部血管痙攣,使疼痛減輕、思維敏捷。

  2.抹額印堂穴:將兩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陽穴上,以食指內側屈曲麵,由正中印堂穴(兩眉之間)沿眉毛兩側分抹,雙目自然閉合。手法以輕中有重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為度,本法古代稱“分陰陽”潔,抹後感覺頭清目爽,具有清除頭暈目眩、減輕頭痛之功效。

  3.準備動作:患者正坐於椅上,含胸拔背,氣息調和。

  4.拿合穀穴:合穀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肌肉豐厚處。手法以拿捏、點按此穴,有明顯酸脹感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本法俗稱“拿虎口”。如能經常拿捏、點按此穴,具有清利頭目、緩解各型頭痛。

  5.揉太陽穴:將雙手掌根貼於太陽穴,雙目自然閉合,做輕緩平和的揉動30次。此法對上述各型頭痛均有較好療效。

  6.拿風池穴: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頸後肌肉近發際處,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緊一鬆按摩,以頸部感酸脹為度,次數自定,不強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進行,本法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

  7.拿天柱穴:以拇、食兩指,在頸後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動作,來回拿動各5~10遍,每日早晚各1次。本法對各種頭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頭痛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方名】頭痛疏風散。

  【組成】菊花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黃酒調服每次6克,每日三次。藥僅三味,藥簡效宏。

  【備注】空。

  【出處】盛智化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肝經風火上攻。

  【治法】祛風散熱,活血止痛。

  【方名】愈痛飲。

  【組成】菊花10克,霜桑葉10克,黃芩6克,薄荷6克,苦丁茶6克,連翹12克,夏枯草12克,槁本6克,白芷10克,鮮茅根12克,荷葉2張,川芎12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連楣山方
治療頭痛的偏方

1 加味烏星散

【來源】任應秋,《任應秋論醫集》

【組成】製川烏、南星、細辛、地龍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細,分2次衝服)。

【用法】先煎川烏、南星、細辛、地龍四味,後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冰片臨服時分2份各衝入1份。服後稍事休息,頭痛即止。

【功用】升清陽,化濁氣,止頭痛。

【方解】方中川烏、南星、細辛祛風散寒止痛;地龍通絡鎮痙;菊花疏風、清頭目;冰片開竅散瘀,清熱止痛。諸藥合用,有通絡止痛、疏風散邪之功。藥專力宏,取效頗佳。

【主治】慢性頭痛。悠悠戚戚,遷延不愈,或在一側,或在巔頂,諸如生氣、受風、感寒以及天氣變化都能引起發作。脈象往往沉細微弦。可用於神經性頭痛。

【療效】屢用屢效,多1劑痛止而愈。

2 頭痛湯

【來源】嶽美中,《嶽美中醫案集》

【組成】連翹、菊花、霜桑葉、黃芩各9克,蘇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槁本、白芷各3克,荷葉邊半張,鮮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日2次。

【功用】祛風散熱,通竅止痛。

【方解】方中連翹輕浮,為解熱清氣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風熱,清利頭目;桑葉搜肝絡之風邪;黃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頭部之熱邪;夏枯草解散結熱;荷葉邊舒散邪熱;鮮茅根消除痰熱,更使以白芷通竅散發表邪,引以槁本上升直達頭頂。共成祛風散熱之方,以治風熱上攻的偏正頭痛,效果頗佳。

【主治】風熱上攻引起的偏正頭痛。

【療效】屢用治正偏頭痛,均獲捷效。

【附記】本方記載羅芷園《醫話》雲:“治偏頭痛極效,屢試屢驗也。”嶽氏醫治一例,每一感冒,即出現劇烈性頭痛,麵紅發熱,多方治療,均不過暫時緩解,不能根除,頗為苦惱。即投上方療之,果1劑痛減大半,3劑痊愈,迄今5年未犯。後用治各種正偏頭痛,亦均獲捷效。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若寒厥或痰厥之頭痛,不可濫投。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