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有“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提出了一個疾病來源的重要理念。所謂“過用”,就是指超越常度。這就是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從外在六氣、生活起居,到內在七情,都需防止過用。
生活起居不“過用”,《黃帝內經》中早有原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渭五勞所傷。” 應成為對今人的警示。
外感六氣不“過用”,是指正常情況下,機體通過自身的調節,對六氣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一般不會發病。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或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如六氣的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急驟冷、暴熱等),機體不能適應,便導致疾病的發生。
但筆者以為,生活起居、外感六氣不“過用”隻是外在,還需要調暢情誌,內在七情不“過用”,方能保障“陰平陽秘”的健康平衡狀態。
七情既屬人體七種情誌變化的表現,又是人體致病因素之一,是中醫病因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情誌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傳統中醫非常重視“恬惔虛無”,“精神內守”。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同時,根據五誌與五行的配屬關係,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糾正情誌的偏頗,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肺,怒勝恐。”這是中醫精神治療的原則之一。又根據七情內傷首先影響氣機和易致鬱證的特點,治療、調理情誌,應以調氣為先,理氣開鬱並結合思想開導為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七情的過用,《黃帝內經》講:“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怵惕者,驚惶也,怵惕思慮,心脾俱傷,心傷則氣怯而常恐懼,脾傷則不能攝精歸腎,而常流淫不止,如遺滑帶濁之類,又有過於勞思而精即流出者;悲則氣消,哀則神傷,神氣竭絕,則失其生生之機矣;喜則氣散,故神憚散而不藏,乃多言多笑也;愁憂則氣鬱結,久則經脈閉塞而不流行也;盛怒動火,火動亂神,故迷惑而理不明,不能治事也;恐懼者,心神憚蕩無主,故不能收斂自持也。
由此不難看出,七情過度會損傷精、氣、神、血。使人體的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脈阻塞、髒腑功能紊亂而導致發病。由此,七情不過用方能保健康的理論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