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生的故事 醫患交流
可見醫患交流之重要。中國傳統醫學很早就開始重視這種交流,隻是現代醫學的機器檢查、操作化驗將醫生和病人隔閡開來,僅剩下不多的醫生願與病人“麵對麵”,醫患交流變得短促、簡單、例行,變得冰冷、生硬、粗糙。
“醫患交流是交心”這句話說得挺好,其實就是彼此尊重、坦誠。尊重和坦誠是醫患關係的基石,病人是醫生的老師,醫生是病人的守護者。醫生對病人不可頤指氣使,病人對醫生不可鄙薄輕慢。坦誠不僅關乎醫患和諧,還是疾病診治科學性、可靠性的一個保證。
雙方都要耐心和接納。耐心聽對方的意見、訴說,是平等的表現,是尊重的態度。醫生要善於用通俗的語言講述醫學問題,使病家易於理解和接受。醫生也要考慮、接受病家的意願和要求,也是診治個體化、人性化的出發點。
有時是需要討論和澄清一些問題的。病人是依照自己的感受表述和看待功能障礙、痛苦等問題的;醫生是按照疾病規律和診治原則去認識和處理問題的,兩者可能有“溝壑”。病人看病要求診斷無誤,疾病痊愈,有些絕對化;醫生治病則要盡量搞清診斷,盡力改善結果,有些相對性,兩者也有些不同。這當中,我們不能“斬斷”任何一方的手,而應該拉起手來。所以,有時必須討論和澄清,梳理觀念的不同,分別“對”與“不對”、“合理”與“不合理”、“可行”與“不可行”。
主要的談話包括入院、術前、術後、出院,醫生交代問題,盡量清晰明確,有引導,有結論。有時常常讓病人選擇,病人會說:“我不是大夫,我怎麽選擇?”比如做不做剖宮產,產科醫生當然要全麵分析孕產婦的全身狀況、產科情況,提出分娩方式的建議,再征求產婦和家人的意見。有些疾病的診治,我們很希望病人能同意我們的方案,經過耐心細致的說明達成一致,這種理解與配合至關重要。也許仍未達成共識,或者病家堅持自己的意見,也要交代利弊,盡可能地做好相應的準備。無論如何,我們希望醫患之間的交談是討論,而不是爭論!
醫患交流也像醫患關係一樣,比較複雜,畢竟不是聊天。有經驗的醫生必須有足夠的信息、明確的診治、坦誠的交流和真切的理解。首先是同情和理解,“缺乏共鳴或者同情,應該被看做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
“醫生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說的是看病,也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