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也談麵對老病死

胡渙:也談麵對老病死- -讀老達和格丘山文有感

最近在《華夏快遞》上讀到老達先生的“我已活過75歲了”和格丘山先生的回應“從金色黃昏走向滿天星空”, 有些感觸。後文是為表達對前文的異議,但兩篇各有其價值。人的成長和變老可以說是兩個過程:一為損,一為益。與身體有關的東西是一損再損,各個零件不斷損 壞,最後整個報廢。與精神有關的東西則可以不斷成長。老達先生說的是損的一麵,格先生說的是益的一麵,都說得在理。格先生說的一麵更少人關注,也就更值得 關注。因為精神的一麵少人關注,這一麵隨年齡的增長隻屬於少數人,就像Carroll Bryant 說的: “變老是必修課,成長是選修課。(Growing old is mandatory; growing up is optional.)”

精神上富裕了,就有足夠的平安來接受身體上的損和消滅,所以兩個過程不矛盾。其實從老達先生討論損這一麵的心態也可以看出他是個精神上豐富的人。

這裏想到人的精神的兩個方麵:恐懼感和自我。

(1)

人其實每天都在跟恐懼感打交道。比如,上班族每天去上班,除了真是出於熱愛事業或奉獻社會的少數,其他人都是出於恐懼感。人所有的恐懼感歸根到底都 是出於動物本能的求生欲,那麽在這些恐懼感中,人年事漸高或患上絕症時那種真正要麵對死亡的恐懼感當然是最大的。不過人也正好有最長的時間來準備麵對這個 終極挑戰,不可能有別的事能比這有更充裕的準備時間了 – 秀才的大比之日完了才是職業生涯的開始,人生的大比之日完了就一切之一切歸於平靜,再也沒的可準備了。人的一輩子確實也夠長,該是有足夠時間來準備這一 日。

雖然有時間,可惜似乎沒有多少人去準備。越是身體健康從來不看病的老人,發病住院後心理受到的打擊就越大,就是因為從來沒想過自己是下一個,結果死 到臨頭時發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美籍瑞士裔心理醫生Elisabeth Kubler-Ross 花了十年時間在醫院觀察了大量絕症病人後寫出名著《論死亡和將死》(On Death and Dying),在其中總結了人麵對死亡的五個階段: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cceptance。用中文來說,大概就是:

否認 – 肯定是化驗錯了!

憤怒 – 怎麽偏偏就輪上我?

討價還價 – 從現在開始我多吃水果蔬菜少抽煙,應該還能多活兩年吧?

抑鬱 – 萬念俱灰。

接受 – 人固有一死,我迎接吧。

廣而言之,人在遇到任何重大挑戰時都可能會經曆這五個階段的若幹個。人老了,發現沒人聽自己的了,大概也會先是否認,然後憤怒,再是抑鬱,最後接受。既然最後都得接受,那麽在抑鬱地接受和平靜地接受之間何不選擇對自己心情有利一點的那一個。

我們都善於否認自己的渺小。唐山地震後我們那裏搭起巨大的地震棚,棚頂上貼著四個大字:人定勝天。現在想起來,人都勝了天了,還用得著住地震棚嗎。 宣傳這樣的口號,我想就像龍應台說的三流作家一樣,不過是暴露了自己的愚昧。人的一輩子像是跟死亡打對手的一個長賽季,每次上場比賽,人可能會贏,可能會 輸,當然最後一定是在某一場輸掉。但大家都用盡渾身解數,要贏,不要輸。很多人用各種各樣的藥,到處找最好的醫生,去找那萬分之一的存活希望。贏球的欲望 可嘉,但不知道怎麽麵對輸球結果的就算不上上檔次的球員。如果是一直到死去時都在否認,這結局可以說是死不瞑目。還有不少人被家屬隱瞞病情,以至於死都不 知道是怎麽死的,可謂是死得不明不白。隱瞞得成功的,親屬還慶幸,不過我看這跟中了黑槍而亡沒什麽兩樣,算不上有尊嚴的結局。

老人和病人回避死亡的話題,初衷是為了不影響活著的質量。健康的人對自己將來離世時的最大心願也是快快了斷,把痛苦的時間減到最短。其實,不敢去麵 對死亡,不等於心裏不打鼓:騙自己哪有騙別人那麽容易。一方麵惴惴於自己所有零件都在變老失效,一方麵又不敢去麵對死亡,這就正中恐懼感的下懷:人越是不 敢麵對什麽東西,就越是恐懼那個東西。

況且,能有尊嚴地麵對死亡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質量。不僅是病人和老人,即使對於尚活得好好的人,獲得這種尊嚴也是一種徹底的解放,因為這讓他們能從此 開始看重自己該看重的事,活出短短一生該實現的價值,如海德格爾所說:“如果我能承認死亡、麵對死亡,我就能從對死亡的恐懼和生活的瑣碎之中解脫出來。隻 有在此時,我才獲得了做我自己的自由。”把這話說得通俗一點,大概就是:既然我的一生如此短暫,當從現在開始就鼓起勇氣,做我早就該做而一直沒敢去做的 事。不管人有多老,隻要敢去實現夢想,哪怕這夢想如何微不足道,就是年輕的心態;在再也做不動的一天,可以滿足地說:我去做了。

恐懼感是一種感覺,而人本來是有能力駕馭自己的感覺的。同一個東西被張三恐懼,但在李四那裏就不算回事。對長在中國農村的孩子,鬼能嚇得人靈魂出 竅;對美國孩子,鬼是萬聖節的歡樂道具。所以恐懼是個純粹主觀的東西,有多大威力全看主人自己如何處置。可惜現實是恐懼感在人這裏威力無窮。人經常是被恐 懼感駕馭而不自知,比如大量的上班族。人也經常不敢麵對自己的恐懼感,比如前邊說的那些死不瞑目者和死得不明不白者。人被恐懼感綁架得越久,就越害怕與之 麵對,也就越難擺脫被綁架的處境。

營養醫生Joel Fuhrman發現:很多人減肥屢屢失敗的原因是他們覺得吃高營養低熱量的食物諸如蔬菜蘑菇豆類是一種折磨,隻有吃到高油高糖高鹽的垃圾食品時才是享受。 有這樣的心態,那麽每次發動減肥戰役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所以這仗還沒開打就已經輸了。Fuhrman便做了一回心理醫生,說服了不少人去體會、享受不加高 脂肪dressing的蔬菜蘑菇的原味,結果這些人減起肥來便輕而易舉。這是人有能力駕馭自己感覺的一個例子。如果能覺得吃沒油沒鹽沒味精的菜葉子是享 受,人也有能力擺脫被恐懼感駕馭的困局,找到自己的平安。

(2)

一個人與一隻蜘蛛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沒有什麽兩樣。一隻蜘蛛在秋夜被凍死不算什麽,不影響蜘蛛王國的興旺發達。一個人死去也不影響人類長河的流動。 陶淵明是中國曆史上認真關注過死亡這個終極問題的重要人物。“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是他對自己死去之後情景的想象。聽起來是這“他人”太冷酷,其實這 本是世界的常態。我們每年春天都見到鳥語花香,但我們都知道今年聽到的鳥不是十年前聽到的鳥,今年看見的花也不是十年前看見的花。既然人類不在意別的族類 每一個個體的生老病死,那也不必把自己這個體的生老病死提到太高的地位。

把常態變成恐懼,禍首是人的自我。一個人本來在地球上的地位微不足道,但在他自己的眼裏卻占據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視野。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和其他人的 喜怒哀樂隻是他的笑料。倚老賣老、聽不進任何人的任何意見,這些都是自我太大的症狀。很多老人看著年輕人不順眼,動不動就感歎一代不如一代。要真是這樣, 人類社會一路退化了這幾百萬年下來,早就比猴子還不如了。這樣的歎息正是暴露了他們個頭不小的自我。人的自我是自己花一生精力修築的與周圍之間的一圈高 牆,自己拒絕出去,別人也沒辦法進來。人在死去時,這圈雄偉的高牆和裏頭所有華麗的建築就將塌得一點不剩,裏頭的主人當然會恐懼。死亡消滅的就是自我,彈 無虛發,所以人把自我抬到多高的位置,他對死亡的恐懼感也就有多高。

宗教對人的一大益處就是把人的自我從世界中心處搬開。我父母篤信佛教,在這方麵也受益極大。不管他們對佛教的理解是在什麽樣的境界,他們的理解足夠 讓他們把自我從寶座上拿下,所以遇事不必總是從自己得失的角度出發。現在他們雖然身體衰弱,但心有平安,也互相敬愛,跟從前判若四人。

京北的昌平背靠燕山,向南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正是中國傳統的風水寶地。於是那裏的山坡上長出一望無際的墓碑林。從山上往山下看,看到的是眾墓碑 的背麵。絕大多數墓碑背麵都沒有字,所以那些背麵有字的就特別引人注目。常常是這四個字:“安息主懷”。我很喜歡這四個字傳達的意境。不管信不信基督教, 我們都是造物主的小小作品,生於塵土,歸於塵土。來時哭得驚天動地,去時於造物主的懷抱中安息,人的自我就該是這麽一點大。

不信仰組織性宗教的人一樣可以生時有平安、死時也有平安,需要做的隻是學會對付恐懼感和自我這兩個平生宿敵。老人有足夠多的機會跟恐懼感周旋:親 人、朋友、同學、同事一個個辭世,孤寂感與日俱增;身上各種零件也紛紛失靈,警告大比之日在步步逼近。這些都是鍛煉老人神經的絕好機會。

就算是被下一代悉心照料,整天混在年輕人群中,聽著大家壽比南山長命百歲的忽悠,老人們還是得知道恐懼感必須自己獨自麵對,因為大比之日沒人能替自己上場。自己站不起來,別人再扶也沒有用。

年輕人有說明天會更好的奢侈,盡管明天不見得真的會更好。老人沒有這樣的奢侈。老人的未來隻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自我的完全消失。這正給老人足夠的機 會來放下自我。說話沒有人聽了,自尊心受了打擊,正要動怒發怨之時,可以想想孔子的“六十而耳順”,看看這膨脹的自我跟自己的歲數是不是相稱。兒女不能常 回家看看,覺得受了冷落時,是不是能想到人類這條大河是靠中年人來運行的。自己積攢了六七八十年的智慧,若是到頭來還是總想寄生在下一輩身上,是不是有點 提不起的阿鬥。腰酸腿疼、耳聾眼花、記憶衰退、起居困難、一步挪不了半尺、生活空間日益狹窄之時,能不能轉念想到這些難處個個都是安頓自我的好機會。有了 這麽多難處,如果還能找到平安,還能有幽默感,這就有了老人該有的尊嚴。老人的理想境界應該是這樣“上善若水”的至柔境界。如果被晚輩稍有怠慢就覺得受了 辱,這不是尊嚴,是為老不尊。如果要下一輩像哄孩子一樣哄著自己才高興,這是因為老人的心智一輩子也沒有長出孩子的水平。

(3)

學會駕馭自己的恐懼感、把自我請下聖壇,這些都是精神上的益,正好用來補償身體上的損。那麽下一個問題是:精神上益了這麽多,可惜身體損到最後消失於泥土之中時,精神上所有益的東西豈不全部白費?

我想這涉及到個人與人類的關係。從個人看,出生時被大家歡歡喜喜迎到世間,死亡時被大家哭哭啼啼掩入土裏,似乎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但從人類的角度 看,就像是一條一直流淌的大河,連綿不絕,無始無終,盡管其中的每一滴水都有生有滅。表麵上看,人類的這種連綿不絕靠的是性和生育,跟蜘蛛沒什麽不同。但 人和別的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是人是地球上最社會性的動物:前十幾年要靠父愛和母愛為生,中年要撫育下一代,老了要被年輕人照料;人一輩子學到的人文曆史科學 知識、讀到的故事、看到的電影和聽到的歌都是別人的創造。個人的肉體會消失,但他創造的財富會流淌下去。人的精神越豐富,對這長河的貢獻也就越多。

但是河裏流淌著的這些東西不再與它們的創造者有直接關係,而是成了滋養別人生命的養分。陶淵明的詩還在被人讀,但陶詩不再以陶自己的思想存在,而是 以讀者各自的思想存在。不管是陶淵明還是魯迅還是李四王五,人的自我隨肉體而消失,所以著意於自我的人的生命之路是個死胡同。把自我放低一點,著眼於給大 家的付出,生命之路就越走越寬了。

看到上文提到的Kubler-Ross的照片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她的目光明亮。給我留下同樣印象的另外兩個老人是Mother Teresa 和Emerson。由此想到要看老人的生活質量,吃的好壞、住的是否寬敞、兒女是否孝順都不是最重要的。身體是否健康、壽命有多長也不是自己說了算。耶穌 說“施比受更有福”,我想這話對老人尤其適用:能給大家付出的越多,老人就越有福 – 生活質量就越高。這就是為什麽精神豐富的人目光明亮:他們沒有那一圈大牆把自己跟周圍隔開,所以給出的最多。他們跟人類長河是融為一體的。目光渾濁的老人 也有的是,照片就免上了。

eyes

 

 

 

 

天天看見死亡、天天思考死亡的Kubler-Ross目光明亮,給怕麵對死亡會影響到生活質量的人作了個現身說法的好例子。

個體的有限和人類的無限也是為什麽人給出愛心或所謂“行善”時有喜悅之感。愛心和性愛的本質相似:在人類長河之中,性愛是肉體的傳承,愛心是精神的 傳承,兩者都是傳承人類長河的努力,所以都是被人類基因獎勵的。性愛得到的獎勵是快感,愛心得到的獎勵是快樂。有人說寫作是出於求生欲,我想這是說寫作也 是把有限生命的個體融入無限生命的人類的一種方式。親情、友情、愛情也都是一樣。

人到老時的心病之一是無用之感:不能再對大家有什麽貢獻,成了社會的負擔。無用之感成了負罪感,是因為人的獎勵基因在開口責備了。其實老人隻要放低 架子,甘於做一些配角的事,這個世界上該做的事太多了,好些事也正需要老人的生活智慧和奉獻精神。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老人合唱團,他們的一大工作是巡 回到各地的監獄給犯人演唱。這樣的事就是老人力所能及的事。

不光是成就卓著的人才目光明亮。想起多年前住公寓時候的鄰居老太太Eleanor,平時騎著一輛小號自行車來來去去,給自己采購生活用品,雖然腰有 點陀,但笑容燦爛,兩隻大眼炯炯放光。聊天之下才知道老人已經八十八歲,父親當年在北京大學教英文,人稱米教授 (Professor Mead)。她自己就在北京出生,後來隨父母回到美國,至今還記得一點中文。老人津津有味地說起回美國時家人把北京傭人也帶過來,船靠岸西雅圖時,傭人看 到滿山的參天大樹,說,這麽多的樹,要多少人來打理呀!我那時經常跟兒子在老人家門前的草坪上玩棒球,問她孩子大喊大叫是不是會吵到她,老人說:哪裏,我 好喜歡孩子。

老人騎自行車的另一個任務就是穿梭於公寓的各個草坪之間,給草坪拔雜草。隻要是草長的季節,每天都能看到她坐在某片草坪上一根一根地拔。自行車前的 框裏經常放的就是一把小鏟子和一袋拔出來的雜草。她給住公寓的大家創造了美,自己家裏倒是亂得可以。她顯然不是靠這個賺錢,所以大概她是覺得這就是她這把 年紀能做的最有用的事。那時我覺得有些好笑:這麽一大片一大片的草坪,拔到哪輩子能把雜草拔光啊,況且我看雜草長得比好草還快,很懷疑她拔的速度能趕上雜 草長的速度。但現在我想,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情懷,不能以結果來衡量其價值。老人做的事渺小,而這世界上又有幾個人做的事能稱得上偉大,但人類的長河就是這 些渺小的點滴匯成的。地球離了哪個人都能轉,不等於我們就該坐著等死。

況且,如果人活著的第一境界是吃飽飯,第二境界是體驗美,那第三境界就該是創造美,像Eleanor Mead(姑且以娘家姓稱呼;不知其夫姓為何)老太太這樣。

後來老人搬家離去,可能是搬到同一個鎮子上的女兒家去,再也沒有音訊。再後來我也從公寓搬到獨棟房,看到滿院子的割草機割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各色雜 草,便想起Eleanor治下的漂亮草坪。老人現在已經不太可能還在世了,但她留在了我的記憶裏,也會留在點開這篇文章的一些讀者的記憶裏。這我想就是一 個有限生命的個體融入無限生命的人類長河的方式。

□ 讀者投稿

所有跟帖: 

人得找點事情做,老年時整天恐懼死亡,怕這怕那,還活不活了? -愛吃肉的胖子- 給 愛吃肉的胖子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3/2015 postreply 21:42:20

難得的好文章! -蘭竹- 給 蘭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9/2016 postreply 06:41: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