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眼中的五年生存率吧,當然我也不是一早就如此看的,之前甚至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那些國際藥業公司的首要目的是盈利,盈利的手段就是賣藥,藥就是產品。藥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不是說一口吃下去沒了就是一次性消費品,一次性消費品主要是指比如一次性橡膠手套,你用完就扔掉了,不會再給你帶來其他作用。藥,有有效期,同樣也有保修期,就是在保修期內為客戶提供包退包換服務。那麽保修期是多久呢?癌症藥物就是5年生存率,這不是一個明文規定的保修期,但卻已經通過無數年的醫藥行業的共識確定下來的。這些共識誰來左右?行業內的巨頭,這些巨頭賺錢最多,自己給自己定標準。
在確定這種產品的保修期時,就要測算出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產出。最小的投入,那就要提到費用預提,如果保修期提高到6年甚至隻提到到5,5年,會大幅增加費用預提嗎?很有可能5年就是一個坎,一個技術上跨不過去的坎,要跨過這道坎可能要增加幾倍的額外費用。這些費用無法轉化為資產,而是直接減少當年度的盈利,那就影響股價預期,再然後怎麽連鎖反應,你可以問問禦姐,他似乎比較熟悉資本市場。
最大的產出,就是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把產品的使用價值利用到極限,這就是為什麽不測4年生存率,不測3年生存率,而測5年生存率。一個產品,如果達到4年保修期和達到5年保修期投入的成本一樣,那麽當然選擇5年保修期啦,保修期長的產品可以賣的價格更高。
我換過幾個筆記本電腦,其中有一個電腦的質量幾乎等同於保修期,保修期是兩年,恰好在兩年要到期的那個月本本壞了,這是我的幸運,徹底換了個新的,很運氣。癌症病人都這麽幸運嗎?5年過後,生存率會不會斷崖式的往下跌呢?沒有人去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