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的智慧和今人對中醫發展

來源: ephd 2015-02-26 15:29: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358 bytes)

莫使經典成紙上談兵--王洪圖教授經典臨證運用學習

2015-02-27王長宇 翟雙慶

 

 

 

導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子多有重醫論方技、輕忽醫經典籍之弊,本文詳述中醫內經大家王洪圖教授,臨證運用經典經驗,為中醫正源清流,示學後人,共勉之

___________________

 

王洪圖教授的突然離去,讓人悲痛萬分,然念及恩師之學術思想應盡快付諸筆端,遂寫此文章,一則追念恩師授道之點滴,一則決心完成恩師未成之事業,將內經學術繼續發揚光大。恩師潛心研究經典,認為學習中醫必須重視經典學習,學好經典是臨證診治的重要基礎,經典學習的目的是為臨證診治服務,《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為“醫家之宗”並非虛名,無數曆史事實證明,中醫學的每一重大成就,都是與正確認識《內經》並密切聯係臨證實際分不開的。

 

近五十年來,中醫界對《內經》尤為重視,但是其與臨證診治的關聯研究仍是薄弱環節,所以,恩師力倡“內經學”,並指出臨證防治疾病的理論與技術正是內經學之學術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經驗積累中,恩師總結出將經典運用於臨證,指導臨證實踐的幾個方法,下麵以《內經》為例,將具體方法呈列如下:

 

一、經典中理論的運用——學說不同,貴在選取

 

王洪圖認為《內經》並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時之作,帶有“各家學說”的性質,因而盡管各篇經文在總的理論體係上一致,而具體觀點上常有不同,應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病證選取適宜理論。

 

病例一:

 

如王洪圖曾治皮膚刺痛一案,

 

患者全身皮膚刺痛,不能觸摸,尤以腰及頸項部位為甚,自覺“腰帶好像一根草繩”,內衣必須翻穿,以免衣裏縫製的線棱磨擦皮膚,無論坐臥,均感到皮膚刺痛難忍,痛苦欲死。時有心慌、心煩,夜晚盜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調。觀其皮膚顏色無明顯異常改變。舌質稍暗,苔薄白略膩、中間有剝落,脈象節律欠調、左弦細略數、右弦滑。

 

王洪圖依據《素問•刺禁論》雲“心部於表,腎治於裏”之理論,用涼血清心之法而治愈,若此時用“肺主皮毛”理論則恐難治愈。可見經典理論的運用不能偏執一端,以上案為例,“皮表”同髒腑經脈的關係,與心、肺及膀胱經最為密切,但在臨證上,究竟在何種情況下從心論治,何種情況下從肺和膀胱經論治呢?這就需要從此三者與皮表不同的聯係來分析選取,在辨證基礎上施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經典中治法的運用——樸素無華,盡可信賴

 

王洪圖認為《內經》文字古樸,其論真實可信,其載也是作者所見所聞,其所提到的治法如果能正確施用則效果奇佳。

 

病例二:

 

如王洪圖曾治一患者,自訴從四歲開始,每至秋季均發生喘息,已28年。每發病約百餘日,至深冬自止。多年來一入秋季,即需服用撲爾敏,略能緩解。其症狀夜間1時許最重,每天均憋氣而醒,服兩片撲爾敏,約一小時後喘息略緩。晨起再服2片,白天症狀較輕,僅微有呼吸不暢、輕度咳嗽、噴嚏、流清涕。某醫院查過敏原,凡所查數十項均過敏,因而未全部檢查完畢而止。舌紅,脈略數。

 

王洪圖辨證屬脾肺鬱熱,惡埃煙之證,治以清瀉脾肺,用“振埃”刺法取穴天容、列缺、三陰交均雙側,廉泉。留針20分鍾。二診即愈大半,令人稱奇。

 

所謂“振埃”刺法,《靈樞•刺節真邪篇》有雲:

 

“振埃者,刺外經……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氣……取之廉泉”。

 

外經,指適用此病的四肢上穴位。病惡埃煙,言遇塵埃之類物質即發病。憤瞋肩息、噎不得息,均是描述喘息的症狀。用針刺法可以治療對塵埃等物“過敏”所引起的喘息,如同振去埃煙,所以叫“振埃”刺法。

 

此案就是運用經典著作中方法得效的典型,當然,在哪種情況下,應該選擇什麽樣的治療方法,這是需要醫生全麵分析、仔細斟酌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曾反複強調“隨其攸利”、“適事為故”,也就是說運用任何治療方法治病,都必須以適合病情為基本原則,萬不可以醫生之好惡而確立治療方法。

 

三、經典中文字的運用——一語多意,不必膠執

 

王洪圖認為《內經》中的文字概括性極強,一語常含多意,臨證時應該靈活掌握。如《生氣通天論》: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一語,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對“因於氣”有兩說,一謂“氣虛”,言氣虛浮腫之證(如張介賓之《類經》);一謂“氣”指“風”邪,與上文“因於寒”、“因於暑”、因於濕”體例一致,即指感受風邪而腫之風水證(如高士宗《素問直解》)。“四維“指四肢,四維相代即四肢相更代為腫,如姚止庵《素問經注解節》雲:

 

“陽氣盛,則四肢實而揮霍亂動,陽氣虛,則手足浮腫,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

 

近年出版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內經講義》(五版)和高級教學參考叢書《內經》兩書中,雖然也認為“氣”指“風”而言,但句讀為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即認為“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是對上文“因於寒……因於暑……因於濕……因於氣”一節的全麵總結語。同時認為“四維”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氣候紊亂,如夏當熱而反涼、冬當寒而反溫之類相互更代,認為天氣如此更代無常,則自然之氣亂,相應人體的陽氣也將受到嚴重傷害而衰竭。

 

病例三:

 

以上諸說,各有依據,但在臨證上因風邪而腫,用越婢湯治之獲效者也是常見,而王洪圖也以此理論治愈過“氣虛為腫”,且見有手腫已而足,足腫已而手;左足已而右足,右足腫已而左足腫的患者。可見對於經典中文字的把握運用,不可膠執,需靈活應對。

 

四、經典中綜合的運用——研習《內經》,效法仲景

 

王洪圖認為《內經》一書為“醫家之宗”,《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經典著作也是處處體現以《內經》之旨為指南,而治療各種病證

所以,王洪圖經常以《內經》之理而悉用仲景先師之方,而臨證收效顯著。

 

病例四:

 

如王洪圖曾治某女患者,因失戀而抑鬱失眠,因思念舊友,強迫性打電話與其聯係,對方說“刺激性”語言而抑鬱越甚。為控製自己打電話,常以膠帶自纏雙手。抑鬱日益加重,坐臥不安。服用抗抑鬱藥而療效不顯。

 

辨證屬痰濁壅阻,氣機不暢,擬湧吐濁邪,取瓜蒂散方義,用甜瓜蒂5克搗為末,以水煎汁服之,吐後使患者感覺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轉輸氣機之劑調理而愈。

 

醫聖仲景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高者因而越之”,“氣味……酸苦湧泄為陰”

 

之理,製瓜蒂散,以瓜蒂之苦、赤小豆之酸湧吐上焦有形之實邪。王洪圖多次以瓜蒂一味為散,用於精神疾患久治不愈者,得吐後可使疾病發生轉機,從而逐漸康複,誠如《素問•玉機真髒論》所言: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倘若痰濁等邪氣阻滯,氣血不能正常運轉而紊亂,則必將失去生機;去除其邪,則神轉不回,方能使病向愈。可見,以《內經》之理,取法後世經典,是將經典運用於臨證,指導臨證實踐的又一好方法。

 

以上是我等跟隨王洪圖多年來的一些學習心得,王洪圖重視《內經》等經典著作的學習,更重視將經典著作的學習與臨證實踐結合起來,從這一點來看,對當今的經典科目教學發展是不無裨益的,對臨證中醫師的繼續深造,提高業務水平也有一定促進作用。王洪圖雖突然離去,但相信這些經典與臨證結合的方法將會永遠傳承下去


本文摘自健行中醫康複養生博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