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何祚庥閉嘴 第一次交鋒就擊退“科學鬥士”
我寫的中醫科學學專著、新聞評論集《第三隻眼看中醫----破解中醫藥生死密碼》,曆經數月的艱苦努力,終於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上市了。2007年8月8日在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舉行了“《東方科學迎奧運宣言》發表儀式暨《第三隻眼看中醫》首發式”,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機構的專家,中央及北京的20餘家新聞媒體和著名網站的記者,中醫藥大學生代表以及不少網友,共100多人到會。
在《第三隻眼看中醫》書中,我盡量站在第三方的立場,從更客觀、更中立的角度來認識中醫藥問題,從更深層次的認識觀念上剖析了百年來中醫藥是是非非的根源,並以中醫藥為例,展示了東西方早已存在數千年的兩種不同認知方式,證實了東方科學的客觀存在,較為係統地論述了東方科學知識創造的特色和價值,為客觀評價中國式的知識創造提供了全新的理論依據。隻有思想的解放、認識觀念的革命,對“科學概念”進行重新定義,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中醫藥等東方科學的認識,並逐步為其生存和發展,創造必要的和更適宜的軟硬環境,才能真正促進中醫藥等東方科學的發展。
《第三隻眼看中醫》用清晰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和不可爭辯的事實,與魯迅、陳獨秀、胡適、梁啟超、章太炎、嚴複、任鴻雋、梁漱溟、錢學森、楊振寧等百年文化科技大師進行了“對話”。更對當今反對中醫人士何祚庥院士、方舟子博士、張功耀教授的片麵觀點,作了一次針鋒相對的“過招”。
近年來何祚庥、方舟子、張功耀3位反中醫人士不斷發表片麵的錯誤觀點,擾亂視聽,給國家主張、憲法保障要發展的中醫藥事業,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為了給正反中醫者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我親自簽名邀請了何祚庥、方舟子、張功耀出席“《東方科學迎奧運宣言》發表儀式暨《第三隻眼看中醫》首發式”,並在邀請函中聲明邀請兩方麵的專家和人士參加首發式,不是要進行一場“相互殘殺的決鬥”,而是一次“和諧社會中的百家爭鳴”,其目的是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
一、第一次電話
8月7日上午9點過,我在報社上班,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請找毛嘉陵”
我問:“您是哪位?”
對方底氣十足地說:“我姓何”
我一下聽出了是何祚庥的聲音,因為我在電視上聽到過他慷慨激昂的“何氏聲音”,但我仍然沉住氣地問:“我是毛嘉陵,怎麽稱呼您?”
對方提高了嗓門說:“我是何祚庥”,哇,真是如雷貫耳,確實是真的何祚庥,決不可能是“偽何祚庥”、“假何祚庥”。
於是,我連忙恭敬地稱呼:“哦,何老,您好!”
何祚庥傲慢地說:“我收到了你發給我的邀請書,但是你們沒有誠意,不是真想邀請我參加,書都不先送給我,我怎麽來呢?我來討論什麽呢?”同時,他指責到:“你們這樣邀請,目的就是為了炒作你們的書。”
我解釋到:“不是隻對您是這樣,其他人都沒有送。我們安排是在首發式時才送書,事先都送了書,還叫什麽首發式呢?”
然後,我挑釁地說了一句:“我們也考慮過,如果你先看了書,你可能就不來了。”
何祚庥說:“看了書就不來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先看書怎麽可能來呢?”
我不願讓何祚庥找到借口,於是,當即就表示同意:“好吧,我立即安排給您送書。”
接著,我介紹了我的主張:“我們邀請你們來並不是要進行‘決鬥’,而是希望借這個平台來相互交流。我是反對將學術問題用政治化、娛樂化的方式來解決的,不知您是否認同?”
何祚庥回答到:“我同意你這個說法。”
隨即,我就告訴何祚庥:“我這本書就是從學術角度來討論問題。”
最後,相互告辭。我立即安排給何院士快遞《第三隻眼看中醫》。
書快遞出去以後,我給何祚庥發了一條短信,再次告訴他首發式的時間和地點。短信開頭的第一句話是:“何院士:我們選擇了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6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這個會上,王部長未點名地批判了您)的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舉行”。
這是因為何祚庥曾經說過:“我說話很尖銳,我喜歡討論尖銳的問題,不怕得罪人”,所以我在短信中用了激將法,想檢驗一下他是否真有勇氣。
當時,我思索到,如果何祚庥來了,說明他還是有勇氣。那麽,我就請他談談對《第三隻眼看中醫》中對他觀點進行點評有沒有什麽反駁意見。不過,他要想反駁倒我對他的“點評”,依他多次在電視上亮相表現出來的學識和邏輯水平,可以說“功夫”還是不夠的,代表不了中國院士是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在給中國的院士“丟醜”,除非還有高人在背後幫他“出招”。
我已跟蹤何祚庥、方舟子等人多年,去年底在寫這本書時也對張功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他們的“思路”早已非常清楚。因此,即使他來了也勝不了。不來,則說明他沒有作為“科學鬥士”的勇氣。
二、第二次電話
8月7日下午4點過,我又接到一個電話,聲音微弱而有些顫抖:“請找毛先生”。當時,我還沒有聽出來打電話的人是誰。
我說:“我是。”
對方明顯底氣不足地說:“我是何祚庥。”
接著,何祚庥說:“你寄的書我收到了,打個電話告訴你一聲,但我不能參加你們的活動。你在書的封麵就寫了要與何祚庥、方舟子、張功耀‘過招’,要‘過招’我就不去了”。
此時此刻這種表現的何祚庥,與以往咄咄逼人的何祚庥,簡直判若兩人,很難讓人與“偉大的科學鬥士何祚庥”聯係起來。不過,此時的何祚庥還是懂“禮貌”的,即使被《第三隻眼看中醫》鎮住了,也仍然鼓起勇氣給我回了個電話,但從他說話的聲音和語氣中就能明顯感到沒有了底氣。
雖然何祚庥說不來“過招”了,似乎我失去了一次與他“過招”的機會,但有一位記者分析得好,他說,何祚庥第二次給你打電話是在收到《第三隻眼看中醫》、並看了對他的點評以後,實際上你們已經“過了一次招了”,很顯然何祚庥已經知道了你的實力,所以他才不敢來了,可以說是你與何祚庥的第一次交峰就取得了“初戰告捷”。
的確,在我的《第三隻眼看中醫》麵前,何祚庥終於沒有了往日的狂傲。
以往大家在電視上看見過很多次何祚庥與人辯論“過招”。同時,我們也看見組織者給何祚庥、方舟子選擇的對手都是相對比較文弱的中醫專家,或者是對中醫行業現狀了解不深的中醫愛好者,他們多是些很少有機會上電視節目的人,在以娛樂氣氛為主的“鬥嘴”中,當然就“鬥”不過何祚庥、方舟子之類多次上電視的“反偽科學戰線上的‘老江湖’、‘老明星’”。
幾個月前方舟子寫的對鳳凰衛視不滿的博客就可看出,他對未能事先告知他與誰辯論而憤憤不平。這說明了什麽呢?說明了他們是要事先看對手,能辯得過的就去辯,辯不過的就找各種理由“謝絕”。何祚庥拒絕了我的邀請,這是他的權利,我尊重他的“拒絕”選擇,我們也不必去貶低他的勇氣,因為他看了《第三隻眼看中醫》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囂張氣焰”,這已經足夠了,這已經為中醫藥界出了一口氣。
今天我專門給這些“科學鬥士”的真實麵目揭露出來,讓大家更進一步認清他們,不要再被他們的荒唐言論忽悠了。因此,希望大家有機會看看我寫的《第三隻眼看中醫----破解中醫藥生死密碼》。
三、首發式的“掌聲”
何祚庥在2007年6月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還非常狂妄地說:“沒有哪個現在罵我的、反對我的人能把我這些道理批駁掉,無非希望何祚庥閉嘴”。從何祚庥的本意來說,他是不願輕易“閉嘴”的,隻要是“鬥”得過的,他都是要去“過招”的。然而,何祚庥、方舟子、張功耀們怎麽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終於遇到了徹底揭露他們真實麵目的“克星”----《第三隻眼看中醫》。
2007年8月8日,我在《第三隻眼看中醫》首發式上,激動地向大家宣告:“至少在此時此刻,我讓何祚庥閉嘴了!”,會場報以一片熱烈的掌聲。
隨即,我舉起了《第三隻眼看中醫》這本書,大聲地說到:“是這本書鎮住了何祚庥”。會場響起了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毛嘉陵在首發式上手舉《第三隻眼看中醫》新書,發表簡短演講。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巨鋒攝影
由於不清楚方舟子博士的詳細通訊地址,這次首發式對他的邀請函我是根據“新語絲”網站上留的電子郵箱,向他發出的邀請。同時,還在給何祚庥院士的快遞信中,放了一份給方舟子的邀請函,請何院士代為轉交。
張功耀教授收到我的邀請信後,給我回了電子郵件,他說不同意東方科學的提法,也沒有看到書,所以不參加。
四、終結中醫藥百年是非之爭
有人對我說,沒有必要花這麽大的精力去與何祚庥、方舟子、張功耀這些無聊的人“鬥”,不要理他們。也有人對我說,我們中醫界不要費那個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我認為,不與他們“鬥”,不揭露他們這些極力剝奪廣大患者多種醫療選擇權和健康利益的“損人不利己的做法”,就不利於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大家應當更深刻地認識到,他們通過網絡來傳播反對中醫的言論,將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認知度。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後,在需要選擇醫療方式時,就不會相信中醫,就會拒絕中醫,這不僅不利於他們自身的健康保障,也將使中醫醫療市場進一步萎縮。可見與反中醫人士較量,不是一件茶餘飯後的閑事,而是一個關係到中醫在未來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實際上是一場中醫爭奪未來醫療市場的“戰爭”。
有位記者問我,是什麽勇氣來鼓舞你與他們“鬥”?我說,有三條理由鼓舞我與這些反中醫人士“鬥”,也是我與他們“鬥爭”背後的三大“靠山”:
一是有黨和國家對中醫的關懷和支持,有一係列中醫藥政策法律做保障。發展中醫藥事業是我們的國策,是一項正義的、合法的事業,因此,我們應當維護中醫藥事業。
二是有中國人的老祖宗、我們曆代中醫藥家在天之靈的保佑。中醫藥學的科學知識是用我們祖先無數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因此,我們應當珍視和弘揚中醫藥事業。
三是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特別是那些從中醫藥這裏得到過健康實惠的患者或患者家屬,他們是最堅定的中醫支持者。為了滿足大眾的健康需求,我們應當發展中醫藥事業。
在首發式上,我發出了一個強烈的呼籲:“人民大眾的健康利益高於一切文字遊戲,希望從2007年8月8日開始,從《第三隻眼看中醫》開始,從此終結‘百年中醫藥的科學是非之爭’,給中醫藥一個和諧的發展環境”。
![]() |
《東方科學迎奧運宣言》在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發表。圖為發起人和禦生堂館長合影。“東方科學七君子”,左起:毛嘉陵(中國中醫藥報社總編輯助理兼總編室主任)、劉長林(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宋正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薑岩(著名國際科學新聞記者、新華社國際部科技室主任)、柏楊(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館長)、曹東義(河北中醫研究院研究員)、黎鳴(著名哲學家)。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巨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