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醫對心身關係的認識與心身層次觀

         試論中醫對心身關係的認識與心身層次觀

                  

 

人是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等高級心理活動,亦以群體形式存在,組成複雜的人類社會的高等動物。他即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會性”。這種雙重性便決定了對人的研究的複雜性。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存在一個關鍵的連接點--心身關係。人對於外界所有的一切的反映,都要通過感知覺等心理過程來進行。英國主教貝克萊主張,隻有被感知的事物才是存在的,他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國明代的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這種認為心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資是第二性的觀點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觀。與之完全相反的唯物主義觀則認為,物資先於精神存在。物資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心理現象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現象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中醫學也認為神本於形而生形是神的載體神為形的主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靈樞·本神: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張介賓在類經·針刺論中明確指出: 形者神之本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治無形則神無以生。”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雲: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修其天年。”《靈樞·天年: 五髒安定血脈利和精神乃居故神者水合之精氣也。”指出了生命活動( ) 和心理活動( ) 有共同的物質基礎正如素問·六節髒象論: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這種形神合一論是中醫心身思想的集中體現和核心內容心身關係的本質就是形神關係即肉體與精神的關係【1】。現代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精神內分泌學精神免疫學等方麵大量的實驗研究數據已經證實了中醫的這些觀點。

 

形神是合一的,但具體而言,心身關係還可以進一步從不同層次上來探討【2】。何裕民提出心身關係大致可區分出三個層次來, 一是本能類活動, 中醫稱作“欲神”; 二是內髒和情緒及相應的生命調控中樞, 後者中醫稱作"元神“。 三是腦和意識思維等, 中醫稱作"識神"。 三者中, 體現著不同的心身關係,前兩者主要是“ 身” 與“ 身” ; 後者層次最高, 表現為“ 神經--中介(意識)--神經【3】。

 

按照係統論的觀點,筆者提出“心理結構是在生理結構的基礎上,在後天的環境中不斷發展,成長的又一係統。因為成長的生理結構亦在發展定型中,後天的心理發展過程可能改變某些先天的生理結構,但不能完全超越脫離先天的生理結構。

 

典型的不同類型的生物結構的人,就可能具有典型的不同類型的心理結構,這是心理學類型,生理學類型的基礎。生理心理結構類型不同的人,其生理感受性,心理感受性不同,即先天易感性不同。因此在同一外界環境中可能選擇接受不同的刺激,形成不同的生理反應模式,心理反應模式,乃至行為反映模式【2】”。

 

而早在黃帝內經時期根據人體稟賦陰陽之氣的多少和五行屬性把人分為陰陽五態人和陰陽二十五人每一類型都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可產生不同的心身疾病如以太陽人為例太陽之人無能而虛說誌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人也。”( 靈樞·通天) 此描述了太陽人的人格特征即誌大才疏好高騖遠常自以為是。“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也”。即是說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易患發狂及猝死等病證而太陰之人稟性柔弱耐心細致缺乏主動易孤獨悲觀憂鬱寡歡此類人多發肝鬱之證如鬱證梅核氣癌症等【1筆者的研究證實了這種人格特征與生物學基礎相關聯的觀點,發現大腦皮層興奮-抑製過程的平衡性與情緒有關。即大腦的興奮一抑製過程欠平衡, 調節皮層下結構、自主神經係統的能力較弱, 自主神經係統激活水平高, 以致於不能有效地協調交感、付交感神經係統互為拮抗又互為統一的機能活動, 造成情緒不穩定, 易波動, 緊張焦慮, 故而形成了焦慮抑鬱、內向等個性特征4。那麽,。大腦皮層興奮-抑製過程的平衡性與陰陽五態人和陰陽二十五人有什麽關係呢?

 

“長期的經驗導致了每個人所特有的反應模式。如在生理反應模式上,有的人把對緊張,焦慮的反應集中於(有意無意地)心腦血管係統,產生了心腦血管疾病;有的人集中於(有意無意地)脾胃係統,產生了消化係統疾病;在心理模式上,有的對緊張的刺激采用內部壓製的態度,結果是抑鬱。。。所以,對同一客體,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反映。其核心的反應環節是:

 

                              生理感受      

               感受       

                              心理感受  

  S-O-R=S-O                                                 R

                              與原有狀態比較

               認知,評價     與內在標準狀態比較

                              (文化積澱,理想)

                      

刺激-主體-反應模式”【2】。這種先天易感性及後天反應模式與疾病有關的觀點,與中醫氣質類型學說相一致黃帝內經中就闡述了少陽人易患氣虛氣脫諸疾; 金型人易患肺經病變; 木型人易患肝病等現代行為醫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也已表明心腦血管疾病與A 型性格癌症與C 型性格相關基因生物學研究亦認為人的氣質和性格具有先天傾向基礎同樣的情誌變化致病與否,何種器官致病,與個人的遺傳基因生物學特征有關。

 

“在心身結構這個生理心理交界麵上,心理神經內分泌,心理神經免疫等皮層內髒的相關,是心身結構的具體物質基礎,偏於生理結構這一端;而情緒,也在交界麵上,偏於心理結構這一端。情緒主要是通過植物神經係統來影響人的各生理係統,影響行為的。在患者身上便表現為各種心身疾病【2】。”

 

中醫學認為情誌活動的產生是人體各髒腑功能活動的表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認為人的精神情誌應以人體髒腑氣血陰陽為物質基礎五髒主五神五誌素問·宣明五氣論: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五髒中尤其強調以主神明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問·靈蘭秘典論) 張景嶽指出: 神藏於心而凡情誌之屬惟心所統……。”中醫認為心對精神情誌活動有主宰的作用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在心神的統帥下協調地進行並各司其職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心身和諧健康長壽正如張景嶽雲: 雖神由精氣所生然所以統攝精氣為運之主者則又在吾人心之神。”認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雖然依賴於髒腑氣血陰陽的滋養和髒腑功能的正常發揮但精神心理活動對人的生理功能又能施加重要影響。現代科學亦證實, 應激等精神心理刺激是通過下丘腦-網狀結構-大腦邊緣係統起作用,通過內分泌係統進而影響免疫係統的功能使機體的抵抗力發生改變引起各種心身病證可見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以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網絡為中介最終轉變為生理致病因素導致軀體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 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誌不節七情過火可導致人體氣血紊亂髒傷而病至

 

 

綜上所敘,中醫對心身關係的認識早已超越時代,對於我們現在認識了解心身關係與疾病仍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心身層次觀是對心身關係的進一步理解,與中醫形神合一論,氣質(人格)致病論與五髒情誌論等觀點相吻合

 

 

參考文獻:

1. 席斌等,心身相關的中醫學研究述評,中醫學報,201112.1

2. 向亦文,從不同層次上來認識人的心身問題,國際心身醫學學術會議以及第四屆全國心身醫學學術會

   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湖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5卷(增刊)Dec. 1992

3. 何裕民,心身關係層次論,醫學與哲學,1995年第十六卷第十期

4. 向亦文等,陸運青,閆可樂,大學生皮電反應(GSR)和MMPI所測人格特征的相關

   研究,心理學報,(中國)2000 Psychophysiology 37S106增刊。 200081日(摘要)。

 

 

 

所有跟帖: 

謝謝分享,很喜歡讀:) -tournier- 給 tournier 發送悄悄話 tourni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6/2014 postreply 17:24: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