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滿不能平臥,心下痞堅案 (黃仕沛)

來源: ephd 2014-12-01 12:58:5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2222 bytes)

陶某,私塾國學老師,梅州人,在東莞辦學,楊森榮之友。2011年8月份起,胸脅痛脹,咳嗽氣喘,不能平臥。請某醫自詡為火神派者,用人參、附子、幹薑及除痰之品數月,病情日益加重,後辭館返梅州某醫院治療;右胸隆起,抽出血性胸積液,初步診斷為:肺癌,但胸積液病理檢查未發現癌細胞。遂於12月23日轉廣州某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最後診斷為放線菌感染。2012年1月3日,經森榮介紹邀我往診。胸痛無發熱,右胸乳下一個瘺管,滲血色液體少量,右胸較左胸隆起,隆起處硬結。氣喘不能平臥,病床靠背呈45°,氧氣不能停片刻,杵狀指,下肢微腫,腹部痞滿,唇色稍暗,舌苔厚白而幹,口渴不欲飲,脈弦緊滑數,左脈雙弦。

處方:木防己湯合甘草幹薑湯 防己二十四克、桂枝四十五克、黨參三十克、甘草二十克、幹薑十克、石膏一百二十克(布包煎)、高麗參十五克(另燉、兌)。四劑。

1月8日,複往視之,自訴服藥後好多了,氣稍順,精神很好,並謂以前方藥也有人參且用三十克,未嚐有此效。從昨天開始可停幾小時吸氧,晚上不用吸氧。昨天已可在病房內短時間行走。腹部痞脹沒有了,脈仍滑數,左脈雙弦現象沒有了。舌苔黃膩(可能是染色),較前潤,口淡泛清水,不欲飲,痰多易咯,食欲二便如常。仍以上方加重劑量:防己三十克、桂枝六十克、黨參三十克、幹薑十五克、甘草二十克、吳茱萸六克、石膏一百五十克(布包煎)、高麗參十五克隔日服用。

按:《金匱•痰飲》篇曰:"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麵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此方以常理殊難喻之。《經方亦步亦趨錄》曾略述及。投此方唯賴方證相應。陶先生之症狀與仲景所述甚似;唇色暗、杵狀指猶如"麵色黧黑"也。鞠通先生曾以此方治一人,前後用石膏逾百斤。陶先生問:何以高麗參以往用三十克無效,而現十五克竟取效?吾曰:非參之功,無參亦不可。

甘草幹薑湯為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複診病人訴口淡泛清水更加吳茱萸一味。 關於"脈雙弦"。嚐讀《金匱•痰飲》篇有:"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何謂脈雙弦?眾說不一,大多謂雙手脈弦者,但雙手脈弦不足為異,何以仲景獨於此處提及"脈雙弦"?想雙弦者,必非指兩手寸口脈弦也。此病人1月3日所診為左手寸口明顯脈呈雙峰弦緊,似有兩動脈並行。為我從未有見過如此之脈,按之良久,深以為奇。診畢曾電告森榮。蓋金匱脈弦為寒飲。雙弦為正氣複虛。但複診時患者之脈未見雙弦矣。徐彬《金匱要略論注》曰:"又有一手兩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邊。愚概溫補中氣,兼化痰,應手而愈。"徐氏謂多見此脈,吾卻平生僅見此例。故記錄之備考。

放線菌感染為頑固之病,尤其是肺部病灶硬結,影響肺功能不全,又痿管延久不愈。西醫已施用大劑量青黴素。我意中醫按方證隨而治之外,扶正卻病又為可用武之地也。

1月15日,一周來精神很好,可在病房走廊上稍事走動。白天間斷吸氧,自上周始夜間已不用吸氧,唯血氧濃度仍在80%上下。氣仍短,咳泡痰色白,以往胸膈痞滿之現象已除。上周訴說之口淡泛清水,自加吳茱萸後此證已除。舌剝苔,稍白厚,舌麵濕潤。脈滑數。

擬肺痿麥門冬湯合甘草幹薑湯: 麥冬九十克、黨參三十克、法半夏二十四克、大棗十二克、 幹薑二十克、五味子十五克、桂枝四十五克、甘草二十克。 七劑。 1月21日,情況穩定,泡痰不多,春節決定留院繼續治療。

仍守上方: 麥冬120克、黨參30克、法夏24克、大棗15克、炙甘草20克、桂枝30克、幹薑15克、大米15克。七劑。

1月29日(年初七)。痰白無泡不多。初三已拔除氧管,無異常,淮備一周後出院。脈仍滑數(100次/1分鍾),氣短。是肺氣仍不充也。蓋右肺纖維化,肺功能未全代償。右胸痿管仍滲液。

與大劑黃芪以生肌: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0克、大棗20克、幹薑15克、麥冬90克、炒山甲9克、角刺24克、沒藥6克。七劑。

2月4日,決定6日出院,情況如前,瘺管時滲血水膿液。

上方黃芪建中湯合苡薏附子敗醬散: 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25克、炙甘草30克、大棗20克、幹薑15克、炒山甲10克、角刺24克、乳香6克、附子15克、苡仁90克、敗醬草60克。七劑。

2月12日來電,出院後情況良好,多活動如樓梯等仍感氣喘,口淡泛清涎,痿管三天前已結痂,無分泌物。

繼以上方加減: 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25克、大棗20克、炙甘草30克、幹薑20克、吳茱萸12克、附子20克、苡仁90克、敗醬草60克、炒山甲15克、當歸15克。七劑。另高麗參15克、燉、兌藥中、隔日用。

2月19日來電,近周情況很好,平日戶外散步一點氣喘都沒有,上樓梯仍會喘。痿管基本愈合,痂未脫落。心率80次/1分鍾以下。惟咳嗽咯痰較多,但咳無氣喘。口淡仍泛清水。試與"延年半夏湯" 法半夏45克、鱉甲30克(先煎)、前胡15克、吉梗20克、枳實15克、吳茱萸20克(泡)、檳榔24克、生薑30克、炙甘草15克。七劑。另高麗參15克(燉),兌藥中,隔日用。

2月26日來電,咳嗽咯痰均已改善,昨日隻咳一次。若非登樓梯氣不會喘,唯右胸深呼吸有輕微疼痛,瘺管創口痂早已脫落,口淡泛清涎已減。

方擬:北芪120克、桂枝45克、白芍30克、蔞仁25克、法夏25克、薤白25克、大棗15克、炙甘草20克、生薑15克。麥芽糖一匙。七劑。

3月4日麵診,見患者形雖稍瘦,但兩目有神,步履穩健,詢知其家住八樓無電梯。出院回家後曾下樓三四次,登樓梯則氣喘,雖慢步登樓。右胸部瘺管創口結痂,周圍皮色如常,無壓痛。平時咳嗽不多,每日咳三四次,咯痰一口。是時見他咳出痰涎一大口,色淡黃,帶泡,稍稠不結。咳後無氣喘,胸脅微痛。舌色如常苔稍厚,脈濡重按乏力,稍數。

處以麥門冬湯合甘草幹薑湯。 麥冬90克、黨參30克、桂枝30克、幹薑20克、大棗15克、甘草20克、生旱半夏24克(與生薑15克先煎)。七劑。

3月12日,來電說本周咯痰少了。從本周初每日咯痰數次,每次量約五十毫升,這幾天轉為約30毫升。痰不稠厚,但稍難咯出。心跳100次以下。

仍守上方:麥冬120克、黨參30克、桂枝30克、幹薑15克、大棗20克、甘草30克、米一撮、生旱半夏30克(與生薑10克先煎二十分鍾)、另高麗參15克隔日用。七劑。

3月18日來電,本周咳嗽咯痰逐步減少,每日大約20毫升。諸證如前,精神暢旺。仍與上方去高麗參,再加生半夏15克成45克。七劑。 3月25日來電,咳嗽痰較少,每日不足20毫升,較難咯出。心率100次左右。餘無特殊。

按原方:減桂枝為10克、半夏為15克、幹薑為10克、生薑為5克。七劑。

按:此案可算是較重之病例,從嚴重的肺放線菌感染,長期誤診,影響心功能不全心包積液,右肺纖維化肺功能不全。胸廓瘺管。經廣州某大學明確診斷,用大劑量青黴素,放線菌得到有效控製。病情得到逆轉。但其中中藥的作用是肯定的,不可低估的。其中體會也有多方麵。 一、某些中醫抱門戶之見,所謂醫理,醫者意也......,不加"辨證"(辨方證)。以為人身就陰陽二字(其實隻看到陽的一麵),"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一味薑附辛,盲目扶陽。結果耽誤病情,病人幾成死鬼。 二、2011年12月23日轉學院腫瘤科得以明確診斷,正確用藥,截斷病源。但至2012年1月3日。入院十天病人整體情況不見改善,仍喘息不能臥。觀該院所用中藥,全不著邊際,無非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又滴注參芪針。毫無辨證意識。自從用木防己湯後。病勢立即扭轉。1月7日便開始不用依賴輸氧,迅速好轉,可以平臥、走動。不能不歎"方證對應"之神也!

三、平生第一次見雙弦脈。不管其實際意義如何。歎仲景觀察病情之真實細致。

四、右胸部瘺道,醫院自有措施,天天換藥,但未見有效。1月29日,見氧管已拔除,可以益氣生肌而療瘺。開始重用黃芪建中湯、仙方活命飲、薏苡附子敗醬散等。至2月9日瘺管創口已結痂。明顯也是中藥之效。

五、木防己湯之後。圍繞肺痿,以麥門冬湯合甘草幹薑湯。從本論治。欲試嶽美中推薦之延年半夏湯。用了一周,但效果一般。整體狀態雖好,但痰多終未見改善。見其咯出大量痰涎。囑咐每日量之。約近150至200毫升。開始用生半夏。痰涎明顯減少。甚至難以咯出。深信仲景用藥之道。遂減幹薑、半夏、桂枝量。更重要的是體驗了半夏之藥性。半夏真除痰之要藥。奈何千百年來,過度炮製,將良藥變為渣滓!仲景用半夏從不炮製,隻言“洗”,即洗去粘潺,便入煎劑。傳半夏有毒,為醫者均雲有毒。其實半夏之毒,無非如“芋頭”,芋頭、南星、半夏均屬天南星科植物,其鮮品之汁液,對皮膚、粘膜有剌激作用。猶如生“芋頭”,手接觸之會紅腫癢,煮熟則為美食,何毒之有?故仲景用半夏治咽喉生瘡,需去腐生新時,均不會過火煮之。隻“三沸”而已。是保留其刺激粘膜作用。而如今之法半夏、薑半夏......等要求炮製“通透”,輕捏之便碎。便成廢物。通過此例可知,用至45克,一絲不良反應俱無。隻見痰涎明顯減少。前用麥門冬湯、延年半夏湯似效不效者,皆因法夏非半夏也。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胡希恕注:太陽病三天,已經發過汗,但病未解,醫不詳查所以不解之故,而又行或吐、或下、或溫針等非法的治療,故病仍不解,此為逆治的壞病,則不可與桂枝湯也,應觀其脈證,詳審其所犯那種逆治,而隨當時的證候,予以適應的方藥治之可矣。

胡希恕按:隨證治之,是辨證施治的大眼目,讀者不要輕輕看過。

觀其脈證之證,是指各別的症狀言;隨證治之證,指辨明的病證言,即是說綜合脈證的觀察分析,而辨明其陷於什麽證,然後隨證以適方治之。

【馮世綸解讀】隨證治之,其實質是指辨方證。12條首先提出太陽中風用桂枝湯主之,不是說凡是中風都用桂枝湯治療,而是用於太陽中風,見脈陽浮而陰弱,熱自發、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若出現其他症狀,要據其證用藥,以上所述桂枝加葛根湯及以下桂枝加附子、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即是其例。又表解向裏或半表半裏傳變,無桂枝湯證後,再不能用桂枝湯治之,而要依據所現症狀辨六經、辨方證,以適證治之,亦屬隨證治之。

16(續).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胡希恕注:桂枝湯本來是為解肌而設,與麻黃湯專用於發表者,大異其趣。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乃表實證,則宜用麻黃湯以發其表,慎不可用桂枝湯以解其肌。若誤與桂枝湯,必致實實之禍,醫者應常注意於此,慎勿誤施也。

胡希恕按:精氣虛,力不足以勝邪,雖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虛,而深據於肌腠之內。桂枝湯能促進胃氣,加強精氣,使盤據肌腠之邪不得複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則肌不和,桂枝湯益氣驅邪而使其複和,故謂桂枝本為解肌。若精氣充盛,本足以勝邪,隻以不得汗出,因致邪氣相搏的表實證,宜麻黃湯發其表,則邪共汗出即治。若誤與桂枝湯再益其精氣,必使實上加實,禍變立至,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即斃”者是也。不過此所謂陽,是指精氣,亦即津液,不要認為陽熱之陽。古人以氣為陽,血為陰,津液屬氣分,故亦稱為陽。桂枝湯本是解表解熱劑,若發熱即禁用桂枝湯,實成笑話,後世醫書多有這樣謬說,誤人不淺,學者慎勿輕信。

【馮世綸解讀】“桂枝下咽,陽盛即斃”,見於王叔和《傷寒例》,因其以病邪判定證的性質,治療則以溫熱治寒,以寒涼治熱,故認為桂枝湯是辛溫之劑,用於治療表寒,不能治療表熱。這種謬說,影響了後世許多人不能認識桂枝湯證。

胡希恕老師巧妙地引用了這句話,來進一步說明桂枝湯的作用。其關鍵之點,是“陽”的概念,這是胡希恕老師首先提出的,經方、仲景書中的“陽”指精氣、津液,是經方辨證理論體係的獨有理念。這裏通過麻黃湯證和桂枝湯證的證治,恰到好處地說明了這一特點。這就是,桂枝湯證因有汗出,則津液虛於體表,也稱精氣虛,此也即陽虛、陽氣虛;麻黃湯證因無汗出,則津液充盛於體表,也稱精氣實,此也即陽盛,或陽氣盛。桂枝湯是溫胃生津液、補精氣者,若用於陽氣盛的麻黃湯證,當然屬實實之禍,恰為“桂枝下咽,陽盛即斃”者也。關於陽的概念,請參見27、29、30、46等條。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胡希恕注:平素嗜酒的人謂為酒客,酒客以濕熱內蘊,如患外感,最易發為濕溫,此病亦常發熱汗出,形似桂枝湯證,但不可與桂枝湯,桂枝甘溫,反助濕熱,故服之則嘔。

胡希恕按:桂枝湯為解表解熱劑,酒客病濕熱在裏者,則非桂枝湯所宜,雖發熱、自汗出形似桂枝湯證,但必渴而不惡寒,亦不難辨,所以醫者不可片麵看問題,而誤與之。不過酒客患外感,而確現桂枝湯證者,當然可與桂枝湯,尤不得心存成見。

【馮世綸解讀】“尤不得心存成見”,見於胡希恕老師後期的筆記,突出了經方辨證考慮到致病病因,但更注重於症狀反應。臨床辨證,是要先辨六經,酒客裏熱明顯則病為裏陽明證,當然不可用桂枝湯;若酒客裏熱不明顯而表熱明顯且為桂枝湯方證,則當然可用桂枝湯。本條按語亦是針對後世醫家,片麵理解本條,尤其後注“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遇酒客,凡見發熱,即屬“桂枝下咽,陽盛即斃”之成見,提示讀者要正確理解桂枝湯方證。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胡希恕注:平時有喘病者,謂為喘家。喘家外感而現桂枝湯證,宜於桂枝湯原方再加厚樸、杏仁兼以治喘為佳。

胡希恕按:喘家外感,喘當誘發,雖現桂枝湯證,亦宜加厚樸杏仁兼以平喘。醫者治病,當隨證治之,不得執定成方,不知變化也。

【馮世綸解讀】本條冠首為喘家,給人以印象本條重在論治喘,實際是重在講桂枝湯的應用,有的版本本文斷句為“喘家作”,即平素常咳喘者出現桂枝湯證,要加厚樸杏仁之屬,並不是說,必定加這二味,而是依據有是證加是藥,尤其對於喘家,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機會不多,故本條後未見處方,而43條見處方,可知43條所述證,為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適應證,可能原列於前,互參即明。

厚樸杏仁溫中化飲,當治太陰裏寒,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為治太陽太陰合病的外邪裏飲者,參見43條。

喘家,為頑固慢性病,本條所述原是慢性病又發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即慢性病又見太陽病,可知太陽病提綱不隻是指急性傳染病提綱,而是常見病的提綱。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胡希恕注:凡服桂枝湯而發生嘔吐者,大都是以甘溫誤施於裏熱,裏熱而反攻表,既亡津液,複使熱壅,久則傷肺,必吐膿血也。

胡希恕按:此承前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重申其妄用於內熱證為害之大也。

【馮世綸解讀】桂枝湯是治表熱證者,把桂枝湯誤施於裏熱證,有吐膿血的惡果,辨證時,不可不慎。桂枝湯治療表熱,裏熱證當然不能用,也可知臨證先辨六經的重要。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胡希恕注: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者,暗示桂枝湯證誤與麻黃湯以發汗,遂使汗漏不止也。其人惡風,半由於外證未罷,半由於虛極陷於少陰也。小便難、四肢微急、難於屈伸,均因脫汗津液虛竭的結果,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胡希恕按:桂枝湯證雖汗出,但不是汗漏不止,桂枝湯證雖惡風,但必伴發熱,今汗漏不止,隻見其惡風,不見發熱,況又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更屬虛極入陰之象,雖不言脈,亦必微細可知,此已轉化為少陰證,因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即桂枝湯加附子,故治桂枝湯證陷於陰證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棗(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六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時,先煎炮附子40分鍾,加入五味繼煎15~20分鍾,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即一劑藥煎二次分服,服藥時間最好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

【馮世綸解讀】桂枝湯證陷於陰證,即指由太陽證變為少陰證。胡希恕老師論述太陽病變為少陰病時,用“陷”而不用“傳”,是形象地說太陽病,因汗出多津液傷而體表皮膚經脈皆虛陷,病雖還在表,其證已不屬陽證而屬陰證。少陰與太陽病位皆在表,故不稱傳,而稱陷。

本條亦是講桂枝湯加味方證,看似與桂枝加葛根湯雷同都為治表,但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桂枝加葛根湯是治太陽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湯是治少陰之表,是六經病證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湯證可窺見六經辨證理論的形成,這便是,方證的積累、方證的八綱分類(病位分陰陽)自然產生了六經。胡希恕老師謂“六經來自八綱”,是一生用心讀仲景書的體悟。

本方證常見於急慢性關節炎及諸多痹證。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胡希恕注:太陽病宜汗不宜下,若誤下法後,因氣衝於上,而虛於下,以至脈促胸滿者,宜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脈更兼見微,並又惡寒者,則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胡希恕按:促,為寸浮關以下沉之脈。注家多謂“數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說,實非。太陽病就由於誤下,虛其腹氣,但表未罷,故氣上衝胸,以至胸滿,上實下虛,脈亦應之促。下後氣上衝,本宜桂枝湯,今腹氣因下而虛,故去芍藥。若脈更兼見微,並其人複惡寒,病已由陽轉陰,故更加附子治之。

【馮世綸解讀】21、22條緊密相關,成無己改為兩條,並把微寒,改為微惡寒,是不對的。若微寒者,微後當加“,”號,是繼脈促而論述,微言脈,而寒言證,即22條的微寒,是承21條而來,下之後胸滿,又見脈微而且惡寒,呈少陰證,故加附子治之。

這裏注意:胸滿與腹滿不同,要聯係桂枝加芍藥湯證對照分析,桂枝加芍藥湯證,是因桂枝湯證又見陽明裏實之腹滿,因加芍藥。本條的胸滿,是因下後腹虛,而表不解氣上衝而致胸滿。胸滿而喘還見於麻黃湯證,腹滿而喘還見於大承氣湯證可互參。

注:有的版本“微寒者”以下為另條,便於文義貫通和序號一致合為一條。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於桂枝湯去治腹攣急的芍藥,故治桂枝湯證腹不攣急而虛弱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棗(擘)20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時,煎開鍋後15~20分鍾,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即一劑藥煎二次分服,服藥時間最好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切)三兩,大棗十二(擘)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於桂枝去芍藥湯加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陷於陰證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棗(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四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開鍋後15~20分鍾,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即一劑藥煎二次分服,服藥時間最好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

【馮世綸解讀】胡希恕老師對本條的解讀,尤其是對促脈的認識,獨具特色,也最恰切臨床,容易理解。由此亦可知:《傷寒論》的促脈與《脈經》的促脈根本不同,《傷寒論》是有別於《內經》的經方理論體係。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麵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胡希恕注:太陽病已八九日,其人定時發寒熱如瘧狀,熱多寒少,則未轉為陰證。其人不嘔,則未傳入少陽;清便欲自可,則未傳入陽明。隻如瘧狀發熱惡寒,一日二三次發,診脈微緩,病邪已衰,故肯定其為欲愈也。

若太陽病,八九日不解,脈甚微,並不發熱而但惡寒者,此表裏俱虛,已陷於陰證,當隨證治以附子劑,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若如上一節的為證,雖脈微緩,其人麵色反有熱色者,乃鬱熱在表之候,可肯定其為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表終未解,則身必癢即其候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微發汗則愈。

胡希恕按:惡寒是太陽病的要征,邪之輕重,往往可驗之於寒多或少,宜注意。尤其脈微緩為邪衰正複之應,熱多寒少見此脈,大都為欲愈之兆。又時發熱汗出者,為桂枝湯證(54),今雖時發熱,而身癢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黃湯證,因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馮世綸解讀】身必癢,為濕在表,故小發其汗可解。胡希恕老師常以桂枝湯加荊芥、防風治本證或濕疹多取良效。

太陽病開篇是先論述桂枝湯方證及其加減方證,臨床變化多端,加減用藥亦就多變,本條是講出現中風桂枝湯證和傷寒麻黃湯證,故以合方治之。

由本條可體會,臨床治病主在方證相應,其用量多少,亦必與證相應,決不能膠柱鼓瑟。那種不看臨床症狀、病情,而評價某藥用量大小是不科學之舉,是未正確理解經方治病之道。胡希恕老師體悟了本方證之旨,常用桂枝湯加荊芥、防風於臨床,尤其治療濕疹、皮膚病等,療效卓著,正是悟道致臻。近年仿老師用之,亦屢試不爽,如李某,女,35歲,2008910初診:四肢及胸腹皮膚起濕疹,濕疹密集如粟,癢甚難忍,撓撓抓後流黃水結痂如痂癩。曾服濕毒清顆粒及中藥清熱解毒祛風之劑皆無效,問其症,口中和,汗出少,而時惡寒,或身熱,身熱時癢甚,大小便如常,舌苔薄白,脈細緩寸浮。此太陽表不解挾濕,治以微發其汗,與桂枝加荊防白蒺藜治之: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生薑12,大棗4枚,荊芥10,防風10,白蒺藜15。服3劑顯效,服7劑而痊愈。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注:古製二十四銖為一兩,二·四銖為一錢,下仿此。

胡希恕方解:取桂枝湯和麻黃湯各三分之一而合之,故治二方合並證的輕微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桂枝6克,芍藥6克,生薑10克,炙甘草3克,麻黃6克,大棗(擘)10克,杏仁6克。

上七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開鍋後15~20分鍾,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即一劑藥煎二次分服,服藥時間最好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

【馮世綸解讀】張仲景用麻黃,皆是先煮一二沸,為的是去上沫,去除上沫引起的心煩不適,陶弘景謂:“先煮一二沸,去上沫,沫令人煩”。宜注意。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胡希恕注:桂枝湯證,不會煩的太厲害,服桂枝湯後,汗出身和而不煩。本條服用桂枝湯卻有相反的症狀出現,不但病情未愈,反煩不解,這種情況是不常見的。這不是桂枝湯的問題,而是邪盛氣滯的結果,病邪在肌肉一層,病情偏實,故而藥力受阻,此時針灸可以輔助治療,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湯,即可痊愈。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胡希恕注:脈洪大,當是脈浮。脈洪大為裏熱盛,如何可與桂枝湯?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條的脈洪大,錯亂在此,宜改之。

服桂枝湯不得法,而致大汗出,病必不解,脈浮者,病仍在外,可再與桂枝湯如前法服之;若形似瘧狀,隻一日二次發寒熱,外邪已微,稍使汗出即解,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胡希恕按:服桂枝湯後,表不解,仍宜桂枝湯,不可與麻黃湯,此為定法。但服桂枝湯後,脈浮無汗,其人形似瘧日再發者,乃桂枝湯與麻黃湯的合並證,故可與桂枝湯與麻黃湯的合方。由於桂枝湯證較多,麻黃湯證較少,因取桂枝二麻黃一法,此與前之各半湯均示人以合方之法,學者當細玩。

桂枝二麻黃—湯方

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去節)十六銖,生薑(切)一兩六銖,杏仁(去皮尖)十六個,甘草(炙)一兩二銖,大棗(擘)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取桂枝湯二,麻黃湯一合之,故治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桂枝10克,芍藥10克,麻黃6克,生薑10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大棗(擘)10克。

上七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開鍋後15~20分鍾,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即一劑藥煎二次分服,服藥時間最好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

【馮世綸解讀】以上主要論述桂枝湯方證及桂枝湯加減方證,其中涉及傷寒證治,本條桂枝二麻黃一湯即其例。

由此可以看出,仲景書實際是病案總結,不過這個病案總結曆經了幾代人修正、補充而成。本條即記述服桂枝湯後,出現了桂枝二麻黃一湯方證,故以該方治療。全書皆是類似的內容,皆反映了有是證用是方的精神。亦可證,《傷寒論》的六經是來自於臨床應用方證經驗的總結。

所有跟帖: 

1)痿病,見素問。2)肺痿,見金匱要略肺癰肺痿。。上氣篇。兄可討論1下肺痿與肺癌兩病名之關係。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1/2014 postreply 14:20:50

真心覺得沒有啥關係,一個是疾病的症狀,一個是疾病的結果。概念是相互交叉的 -ephd- 給 eph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1/2014 postreply 15:09:27

謝謝,兄可議議消渴病與糖尿病的名實之別。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1/2014 postreply 15:42:51

疾病的結果可以千奇百怪 -ephd- 給 ephd 發送悄悄話 (786 bytes) () 12/01/2014 postreply 16:48:59

支持所論。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1/2014 postreply 18:18: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