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認為經絡的本質是血管

《黃帝內經》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黃帝內經》認為經絡的本質是血管。《黃帝內經》還有“脈者,血之府也”。“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黃帝內經》認為經絡是皮肉之間肉眼可見的管道,大的、數目少的叫經脈,小的、數目多得無法數的叫絡脈,用現代醫學術語來說,就是把大血管(動脈、靜脈)叫經脈,皮下小靜脈網絡叫絡脈。以上所述是《黃帝內經》從解剖學的角度研究經絡的本質,最早創立了經絡的本質是血管的假說。

來源:對經絡本質的假說最早起於《黃帝內經》

作者:(張柳青[網名張東炎])
單位:(廣東省、興寧市、張柳青診所5145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