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普斯獲8金的飲食秘訣

來源: 鼻子紅了 2014-10-06 17:25:3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00 bytes)
回答: 怎樣活的沒有病痛而又100歲鼻子紅了2014-10-06 17:17:51
許多人認為,吃肉才能有體力,身體才能強壯。運動員更多以肉食為主,烤肉、牛排、燒雞一定是家常便飯。

菲爾普斯獲8金的飲食秘訣(圖、文)

獲8塊金牌的他都吃什麽?

可惜,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有人收集了一些運動員的食譜,食譜表明,大部分運動員的食譜清淡少油,不但沒有豬肉,而且做菜也沒有多放油,另外,很多項目的運動員需要吃大量的澱粉類主食。

據有關資料,許多運動員在重大比賽前,往往要提前十天就開始戒肉食,開始素食,以吃植物性食物如穀物、蔬菜、水果為主,可適量吃蛋和奶。這為什麽呢?

這是因為,穀物(也包括豆類、薯類等)中的碳水化合物供能迅速,耗氧量小,分解徹底,它可以迅速產生能量提高人的體力和耐力;而且,肉食中的脂肪供能緩慢、需氧量大、代謝不徹底時產生的“垃圾”較多。同時,由於運動員訓練時運動量大,會產生許多乳酸,若吃肉食過多,代謝後產生大量酸性物質,人就更不易恢複體能,會影響比賽水平的發揮。

因此,要進行各種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用穀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用動物肉食中的脂肪供能要有利得多,運動員吃肉少、吃澱粉類食物(穀物、豆類、薯類)多就可以理解了。

早在古羅馬時期,角鬥士被稱為“嚼大麥者”,就是因為他們以大麥為主要食物。隻有這樣,才能有充足的力氣,不易被打敗。難怪這次北京奧運會上,有20%以上的運動員,是素食主義者。

下麵我們具體看一下菲爾普斯的食譜。

根據《紐約郵報》,在創出世界紀錄,本次奧運會上勇奪八塊金牌的美國運動員菲爾普斯的日常標準食譜如下(圖1-3):


菲爾普斯獲8金的飲食秘訣(圖、文)
1
  早餐:3個加奶酪、煎蛋、生菜、番茄、炸洋蔥圈、蛋黃醬的的三明治,1份加了5個雞蛋的煎蛋卷,3片抹了糖的法式吐司(煎麵包片),3個巧克力薄餅,1碗粗燕麥玉米粥;
1盤蔬菜沙拉;
2杯咖啡。

菲爾普斯獲8金的飲食秘訣(圖、文)
2
  中餐:1磅(454克)含有西紅柿等的營養強化意大利麵(通心粉),2個大號抹蛋黃醬、奶酪的三明治;
4瓶含1000卡路裏熱量的運動飲料。

菲爾普斯獲8金的飲食秘訣(圖、文)
3
  晚餐:1磅(454克)意大利麵,1張大號有西紅柿和奶酪等的比薩餅;
4瓶含1000卡路裏熱量的運動飲料。

顯然,菲爾普斯早飯吃得很好,甚至要好於午飯和晚飯。

值得注意的是,菲爾普斯的飲食中,幾乎沒有肉食,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統統沒有。動物類食物隻是蛋和奶,是為補充蛋白質;以富含碳水化合物(澱粉)的植物性食物為主,能量供應能保證;穀物和蔬菜占了絕大多數,食物的酸堿性搭配適宜,中性略偏堿,容易消除疲勞恢複體力。此外,其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十分充足。

運動營養專家認為,隻有這樣科學配餐,才有助於菲爾普斯快速恢複體力,出好成績。

中國男足連小組都未出線,難道是因為中國男足運動員肉食吃得太多了?

PS:菲爾普斯的飲食,是較為典型的地中海式飲食,被國際醫學界認為是科學、健康的飲食方式,有助於抵禦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

所有跟帖: 

查到了英文原文。這個推崇素食的文章,有意漏掉了菲爾普斯一天裏吃的葷食。 -TBz- 給 TBz 發送悄悄話 TBz 的博客首頁 (299 bytes) () 10/06/2014 postreply 18:15:22

Nice job!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4 postreply 18:57:37

好!我隻記得08年的一篇報道,直接就搜菲爾普斯素食,找出這篇作為補充。其實中文也有很多沒漏掉他吃肉的。謝謝! -鼻子紅了- 給 鼻子紅了 發送悄悄話 鼻子紅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4 postreply 19:39:13

男足踢的臭,其實也不全怪他們。小時候吃的不行,肌肉沒勁,等青春期以後再吃肉喝奶有點晚。 -愛吃肉的胖子- 給 愛吃肉的胖子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6/2014 postreply 23:25: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