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雲:“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體現了其對實施醫術的慎重。
“醫者意也”的含義,早在《內經》中就有明確的提示,《靈樞·本神》雲:“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誌,因誌而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可見中醫學中所說的意,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與對事物所顯示的思維活動。故“醫者意也”之“意”實際上與心、意、誌、思、慮、智等思維活動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唐代名醫許胤宗雲:“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此處“意”是指精湛的思慮而言。《素問·金匱真言論》雲:“謹察五髒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於心精。”《靈樞·九針十二原》也雲:“迎之隨之,以意加之,神在秋毫,屬意病者。”以上這些均說明診察疾病,必須謹慎,要細致地觀察人體髒腑、陰陽偏盛。須專心致意,細加考慮,然後做出精確的診斷。關於治療或補或瀉,一定要特別注意,分析病情做到明察秋毫。這一切需要醫者高明的醫術與對病人高度的責任感。
古代醫家“醫者意也”之語的提出,正是針對那些不究醫理,不重實際,憑主觀想象,治病隨心所欲者的鄭重告誡。它告誡醫者,臨症之時要用意以求理,不可輕率馬虎,稍有不慎,就會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