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水玉: 體現中華民族數千年生命力的“中醫之真諦”

來源: 河裏的石頭1 2014-05-20 08:32:0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567 bytes)
天人合一的“醫”文化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運用“陰陽平衡律”原理而建構的生命科學。中醫的核心思想就是陰陽平衡。

自然界萬事萬物相生相克,最終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和諧狀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於自然,消亡於自然,其疾病亦如此,遵循著大自然相生相克的平衡原理,患於自然,亦康複於自然,因而疾病的“克星”就在自然界,即“中草藥”。因而,人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界則互為陰陽,平衡和諧則健,失衡失諧則損;人的身體各部位,也都互為陰陽,平衡和諧則健,失衡失諧則損。所以,人的身體猶如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發展一樣,隻有陰陽平衡,才是有序的、正常的、健康的、穩定的。這就是天人合一。

  “中醫”醫理:

整體性——即講究身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中醫非常強調人的身體的整體性、綜合性和相互性,一旦出現病兆,病在某個具體的部位,病因卻是來自身體某一係統,影響的卻是全身整體的係統功能。所以,治療時既要重視局部,又須兼顧整體,而不是僅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比如頭上長出毒性很強的“癤子”,說明身上虛火過旺,一方麵要對“毒癤”進行去毒治療,另一方麵要飲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或藥膳,如苦菊、苦瓜、綠豆湯等,都可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僅靠局部的治理,或像西醫那樣的局部手術,治療好一個還會冒出另一個,或者“轉移”為其他的毛病,原因就是人們常說的“毒氣”未出。

協調性——即對身體的失衡現象進行“調整”,由失衡複歸於平衡。中醫、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氣功等,都有如此功效。

自然性——即講究人的自然屬性,把人放在整個社會及大自然的環境中進行考察和診療,如在實施防病、治病、調理等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如春夏秋冬四個節氣,在養生、保健、調理、食補等方麵各不相同,用錯了不僅達不到效果,甚至有害。

整體性、協調性、自然性,其實質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

  “中醫”機理:

防——預防疾病。即強調提前預防,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疾病上身才去治療,比如夏天高溫濕熱,蚊叮蟲咬易於傳播疾病,即需提早預防濕熱性或傳播性疾病,如瘧疾、痢疾、感冒、中暑等;秋天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即需開始注意陰涼的侵襲,脾胃虛寒、畏寒體弱、風濕性關節炎之類的疾病,就需要格外謹慎了,並施以適當的溫補和食補,確保陰陽平衡而不失調失衡。

治——治療。即根據陰陽平衡理論,治與療相結合,調與理相配合等,進行綜合治理,進而實現新的肌理的陰陽平衡。

調——調理。即運用綜合手段進行逐步調整、逐漸改善身體某部位或某係統的“失衡”征兆或狀態。同時,還要強調心態、心裏、情緒、精神等方麵的調理、調整。病者心病,心病不去身病難除,三分病七分養,三分身病七分心病,精神不垮身體就不會垮,癌症多半是被嚇倒的。所以,身體與精神,互為陰陽,陰陽失衡,必出毛病。調理,就是消除失衡的征兆或狀態,複歸於平衡。

養——補養。即堅持缺什麽補什麽的原則,進行綜合、漸進的調整、調理。確保身體各器官陰陽平衡,進而確保身體整體係統的陰陽平衡。

總之,中醫治病,不單純在“治”,而是防與治相結合、調與理相協調,以實現陰陽平衡為目的;在病理診斷方麵,望、聞、問、切,寒、暑、濕、熱、表、裏,強調整體性和全麵性;在醫療手段方麵,則主張治、療結合,標本兼治,藥物與調理並舉,心理與病理共用,以人為本,平衡陰陽,理順五行,撫平五氣,對症下藥,全麵調理等。

 “中醫”特點:

自然性。生長在自己的山上、自然的土地上,順手拈來,皆可入藥,大至皇宮太醫的《黃帝內經》,小至平民百姓的一個“土單方”,莫不如此。

簡易性。一碗綠豆湯,一碗蓮子羹、一碗菠菜湯,誰都可做,皆可發揮療效。比如一個治療感冒的“土單法”:蘆根七節(剪去結節),幹白菜疙瘩一個,落到地上的幹柳條尖七八根,牆壁陰處的青苔少許,用水煮,後放少許白糖及適量綠豆瓣衝服,可治療咳嗽、鼻塞、發熱等症狀的感冒,效果不錯,兒時母親常用此“土單法”為家人治療。

普及性。人人通中醫,人人會保健,人人會養生,人人會預防。從根本上講,中醫是“自己醫自己”、“健康靠自己”。

綜合性。即專家治療與自我調理相結合,治與療相結合,平時保健、預防與病時積極配合治療相結合等等。

不醫性。即盡可能平時保健好、預防好、養生好、以補代療,以食代補,盡可能不患病,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

超前性。即提前預防,防患於未然,重在平時,重在養生和保健,重在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人生。

  “中醫”追求的境界:

根據陰陽平衡原理,即為:

平衡飲食:

“吃”是個大問題,不僅在於“民以食為天”,還在於人類的絕大多數疾病都與“吃”有關。貧窮,因營養缺乏而導致肌體係統失衡的“營養不良症”,富裕,則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肌體係統失衡的“富貴病”,如肥胖症、啤酒肚、高糖、高血脂、高血壓、痛風等,“吃”成了現代一些人的“負擔”。然而,也用不著談“吃”色變,對於常人來說不在於吃什麽,關鍵在於吃後能否將多餘的熱量消耗掉,即保持吸收與消耗的平衡!有的人守著山珍海味卻什麽也不敢吃、不能吃,“喝涼水也長肉”,有的卻肥油肥肉大口朵頤無顧忌,原因就在於吃後能否消化、消耗掉,能者吃無妨,不能者吃成災,就像蓄水池,隻進不放最終要溢出來。這也是當今社會在人們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營養極易過剩的情況下,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乃至精英管理層的一個有意思的“平衡”,但關鍵在個人,能動(消耗)則吃,少動則少吃,不動則限吃,否則吃久必生災(不管粗糧細糧,葷菜素菜),這就叫“營養失衡”。當今醫生有句口頭禪:“管住嘴,邁開腿”,意即:吃——動,攝取——消耗,以求最終的“陰陽平衡”!失衡、失諧,久必成病!隻要掌握了“吃”的平衡,就等於掌控了“富貴病”的克星。

平衡活動:

鍛煉就是要“動”起來,解決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問題。說到活動鍛煉便出現了五花八門,有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有人說“飯後百步走,危害隨時有”,有人認為活動量越大越好,恨不能一次消化個胖子,也有人提出每天活動半小時即可,等等,再加上各種“專家”一人念一個經,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因人而異!我的身體我做主,如何活動才最有效隻能靠自己體驗、感悟!根本在於:適度、有效,平衡、和諧!既要考慮到如何把攝入多餘的熱量消耗掉,達到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身體適應性的平衡(如過度疲勞或其他不適等),還要考慮到身體整體係統的陰陽平衡,不能鍛煉了脾胃而傷了關節損害了腿等造成新的失衡。有人做屈膝運動,從50下到100下,再到200下,結果搞了個膝關節積水。所以,活動鍛煉要“適度”,“失度”則達不到消耗的目的,“過度”則傷身,隻要既消耗了熱能,又感到適意、愜意,精力充沛,就是好方法,就是“適度”的運動量,關鍵:掌控“適度”,追求“平衡”。

平衡心態:

百病“心”為首,傷“心”必傷身,長期心情不好,必然百病纏身!現代人有一種病叫“亞健康”,理論上講是介於有病或無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種病,主要表現為乏力,萎靡,睡不好,吃不香,噩夢,盜汗等,此時的身體抵抗力非常脆弱,極易患上流感及其他疾病。而“亞健康”的病因就是“壓力”,即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猶如緊繃的“弦”,總有一天要繃斷,如果再往深處探究,“壓力”的罪魁禍首就是“競爭”!競,比賽、較量;爭,搶掠、爭奪,即為了利益而相互較量、爭奪。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競爭無公平。競爭是市場的產物,市場就是逐利,而市場逐利的主要手段就是競爭。競爭遠離道德,講親情、講謙虛、講禮讓等就別參與競爭,參與競爭就必須拋棄這些道德約束;法律隻保護競爭的秩序但不保護良心、公正和道德,在競爭中隻要不違法,可不擇手段;競爭的“天平”永遠向“資源優勢”者傾斜,不管這些資源是否合理、公正,如實施者的個人傾向、參與者的社會關係、相關權力的影響,以及壟斷、暗箱操作等;競爭衍生出的“潛規則”怪胎,更助推競爭的不公平性。競爭不僅無公平,而且還非常殘酷有時還非常殘忍,不僅會讓人貪婪,還會讓人喪失人性。當然,講競爭無公平是相對而言的,在當今時代有些特殊崗位、特殊人才、特別是純商業性行為以及參與世界的競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暫時需要的不等於就是美好的,不要把競爭抬高到不恰當的地步,人類總有一天會像消除戰爭那樣消除競爭。優劣、美醜,實質上是“比”出來的,而非“爭”出來的,真正能夠體現公平的,是人民群眾能夠充分參與的評比、評選、推舉、推薦、比賽,以及出於公心的“推賢讓能”等。就連兩千多年前的管子都提出:“使民於不爭之官;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意思是:把百姓安排在不相互爭奪的位置上;就要各盡所能發揮各自的長處;讓百姓各盡所能,器用物品(物質)就會豐富。

競爭無和諧。競爭助推了市場,市場更助長了競爭,刺激了個人的物欲和貪婪;弱者、資源劣勢者沒有競爭力,亦沒有資格參與競爭,無形中造成人際關係的割裂和失衡;道德缺失者更是采取不公平競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賭瀆妒毒,不僅害人害己,還常常把事物推向極端。所以,競爭激烈的市場隻能導致更大的失衡,不可能產生平衡和諧,換言之,和諧社會不可能在為了利益你爭我奪、激烈博弈、生死較量的競爭環境中產生。

競爭無健康。有人形容“商場如戰場”,雖不見刀光劍影、鮮血淋淋,但對人的心誌卻極具殺傷力,特別是在中國尤甚。因為,一方麵,絕大多數是為基本的“生存壓力”而競爭,如上學、就業、房子、工作崗位、就醫、養老等問題。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過了早期摧殘人性的原始資本積累競爭時期,如今又將低收益競爭的壓力以及高汙染行業導向了第三世界,自己卻壟斷並掌控著高端競爭優勢的收益,享受並維係著“高工資、高福利、低壓力”貴族般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麵,“競爭擴大化”。有人說文革時期“階級鬥爭擴大化”害人匪淺,而如今的“競爭擴大化”之害尤甚!因為競爭伴隨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一生,從入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從競爭上崗到千方百計保住崗位(飯碗)而不被別人搶走(下崗),再到買房、就醫、養老等,一生都是在競爭的壓力中度過;競爭更是已滲透到我們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試想:當今社會在“利益”麵前,有不需要“爭”或無人“爭”的嗎?出門“擠”公交,過人行道還要與車爭道,購買東西更需與商販鬥智鬥勇,要不然被宰吃虧事小,弄個假冒偽劣甚至有毒食品傷害更大,出去轉一圈回來,窩一肚子火不說,還要吸一肚子“毒氣”(空氣汙染)。即便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長期處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有幾人能“全身”而退的?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談何健康!為何現代人出現眾多“亞健康”?為何有些傳統的疾病年齡前移?為何有些疑難雜症現在卻成了常見病、普通病、多發病?如癌症、高血糖、高血壓、痛風等。除了汙染等因素外,都是“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給鬧的。

既然知道“壓力”是現代病的重大殺手,也找到了“病因”,防治的藥方也隻能是中醫的“平衡”法:

一是“隨緣法”。中國有句古話:“屬於你的不用爭,不屬於你的爭不來”,也就是說有緣分則自然屬於你,無緣分爭不來,爭來也守不住。不要認為這是迷信,心理谘詢師也會這樣告訴你,是平衡心態的妙方,不妨一試,“心誠則靈”!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進有退,得失進退一切隨緣,順其自然,這既是一種胸懷和境界,也是一種福分,為人處世心態平和即是福!什麽都爭,什麽都想得到,最終失去的更多!不爭、不搶、不“透支”、不“過度”、平衡心態、平衡人生、珍愛身體、珍愛生命!

二是“隨意法”。孔子有句名言:“盡人事,聽天命”,隻要我努力了,結果麽隨它去!這樣最終無論得失都會給你一個平衡,假如未得,但穩住了心態、護住了身體,亦然是得。辛勤耕耘祈盼能有個好收成,通過努力希望能有個好結果,心情可以理解,但生活並非如此!成功了說明天遂人願,得所應得,未成功說明天不遂願,時機未到,繼續努力。得其不應所得未必是福,未得其不應所得未必是禍。“隻要努力了”就無怨無悔,守住一個心態,保持一個平衡,得到一個健康,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三是“上進法”。非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等特殊情況下,不建議拚搏,拚搏亦如拚命,是以“透支”身體和生命為代價,不可持久或持續,最好為進取或者上進,上進即講道德,重德行,勤奮、勤勉、勤勞,堅信“天道酬勤”,“善人善己”!萬事萬物平衡和諧方健康發展,人亦如此,經常化、常態化,平衡和諧,才最有利於健康持久發展。

不少人常因羨慕有錢人而心態失衡,然雖很有錢卻沒有健康的身體,或“先拚命賺錢,後拚命治病”(時下流行語),相較於:錢雖不多,但心態平和,衣食無憂,身體健康,你會作何選擇?人一旦心生貪婪,心態則必失衡,心態失衡則必導致身體失衡,失衡、失諧、必失健。錢看得太重了,生命也就輕了!

平衡運動:

一旦自己選擇了最佳活動方式、活動時間、活動力度等,就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像一部機器,做持續、持久的衡率勻速運動,並以此形成自己日常生活及活動鍛煉的規律,不輕易改變,中老年人隨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活動規律是健康之大忌!

但最根本的還是講道德。女人“善良”就美麗、健康;男人“道義”就健康、魅力;老年夫婦“相伴相隨、相依為命”則最為美。

總之,萬事萬物,平衡和諧是法則。人隻有通過自身各方麵的平衡,才能達到身體整體的和諧,進而實現與大自然乃至宇宙的平衡和諧,平衡——和諧——健康,這就是中醫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

所有跟帖: 

中醫的核心思想是“陰平陽秘”,隻空談“陰陽平衡”,實際上是不懂生,長,壯,老,已,也就談不上懂中醫。 -xy785- 給 xy78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20/2014 postreply 10:23: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