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英文翻譯

來源: 隨意 2014-05-05 14:07: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79 bytes)
回答: 對老子的思想與智慧無比佩服隨意2014-05-05 13:55:40

老子《道德經》英譯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貸智於道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現代漢語】

上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趕忙去實施;中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有時想起,有時忘記;下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來通常有這樣的說法:

明顯的"道",好象很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穀; 廣大的"德",好象不足; 剛健的"德",好象怠惰的樣子;充實的"德",好象空虛一樣; 最潔白的好象汙黑,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最重的器物總是最後才完成;最大的樂聲聽起來反而少有聲音;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體;"道"隱微而沒有名稱。

隻有"道",善於施予萬物而且成就萬物。



【英譯】

Scholars of the highest class, when they hear about the Tao,earnestly carry it into practice. Scholars of the middle class, when they have heard about it, seem now to keep it and now to lose it.

Scholars of the lowest class, when they have heard about it, laugh greatly at it. If it were not (thus) laughed at, it would not be fit to be the Tao.

Therefore the sentence-makers have thus expressed themselves:--

'The Tao, when brightest seen, seems light to lack; Who progress in it makes, seems drawing back; Its even way is like a rugged track.

Its highest virtue from the vale doth rise; Its greatest beauty seems to offend the eyes; And he has most whose lot the least supplies.

Its firmest virtue seems but poor and low; Its solid truth seems change to undergo; Its largest square doth yet no corner show a vessel great, it is the slowest made; Loud is its sound, but never word it said; A semblance great, the shadow of a shade.' The Tao is hidden, and has no name; but it is the Tao which is

skilful at imparting (to all things what they need) and making them complete.

【備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古代指知識分子。士分三類:上士、中士、下士。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對道的理解不同,道雖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可能為所有的人所認識,特別是人們還沒有對道的觀念形成共識的時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們深知悟道的重要性,並對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奮用功,這是有誌者的作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們對道的存在持半信 半疑的態度,對識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戰勝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們的自我主觀意識強烈,固執己見,不能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他們如同智叟, 對傳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其實也難怪他們嘲笑,這大概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隱蔽,太深奧,為主觀主義者所永遠無法理解。如 果大道顯而易見,社會上也就不會有人視傳道者為宣揚神秘主義的了。二是"下士"從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觀念、行為的變化上所得出的結論,有道者的觀 念、行為是不能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建言: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這些格言描述了修道者的外在表現及其內在本質。

明道若昧:修道者明白了大道,獲得了大智大慧,本該變得聰明,但從表麵看來,不但沒有聰明反而顯得愚昧了。其實這正是明道的結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個大 徹大悟的人,不再主觀臆斷、感情用事,不再為名利所羈絆。這在下士看來,不貪圖享受,不及時行樂,不為自己著想,不正是愚昧嗎?

進道若退:在徹悟大道的道路上不斷精進,他的品質好象後退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進道"就是"損",就是消除私欲,揚棄自我,提升人格。這正是為道的目的之所在。視人格的精進為退化,也正是人類自身異化的悲哀。

夷道若纇: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為順大道行走,按客觀規律辦事。若纇:好象有缺點、毛病。以大道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世界觀不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貪名圖利、損人利己。有道之人舍己為人,有名利可圖而不貪。這在"下士"看來,不是有毛病是什麽?

上德若穀:越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越虛懷若穀。有德之人對自己樂於助人的行為,不認為有功德,而是以平常之心,一切順其自然罷了。這是有道者的謙遜品德。

廣德若不足:越是把握了真理的人越是真切地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道無止境,德無止境,廣德之人,以宇宙為心,永遠不會滿足。這是有道者的不斷進取之心。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樣。這裏的"偷"字不是貶義詞,而正是難能可貴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跡,但行好事,不求人知。這是有道者的不爭之德。

質真若渝:渝,是改變的意思。有道者的品質越來越純真,體現出人類最善良的本性。這在"下士"看來,修道者發生了變態,不再是合乎時代要求的人了。這是有道者消除異化,返樸歸真的體現。

大白若辱:越是純潔的人,其行為好象越不光彩。有道之人,品德純正,沒有半點虛偽,處處、時時順自然規律行事,這在"下士"眼裏卻是不光彩的行為。社會上那些甘做好人好事的人,不是被有些人嘲笑為"出風頭"或者"傻子"嗎?所謂的"傻子",正是具有純真之德的人。

大方無隅:大方之家沒有陰暗角落。大方:真正的哲學家。無隅:認識是客觀、全麵的,沒有主觀片麵性。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並非短期能夠造就,需要數十年堅持不懈地道德修養工夫。"晚成",肯定了人的能動作用以及悟道的艱難費時,否定了"生而知之"的天命論思想。

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自我聽不見的。大音是大道之音,是自然規律的啟示。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雖無聲而勝有聲,必須無條件地聽從。

大象無形:最大的景象是自我看不見的。大象是天象,屬於心靈的世界,隻有用至真至誠的心靈才能觀到。大象雖然無形,但是,要想更好地認識有形世界,必須於無形世界中尋求真知。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隱無名:本質規律潛藏於無名世界。世界的本質規律隻有借助真我去把握,自我是無法直接認識的。無名,是說無形世界的名象無法以有形世界的名稱、概念來規定。

大道雖然隱而無名,但是也隻有大道才能貸給我人生的大智大慧,用以成就天地之誌。

這裏,道為貸方,我為借方,德為擔保。道門雖大,無德不入。

本章論述了道和德的辯證關係。首先通過人們對道的不同認識,說明道既客觀存在,又高深莫測。接著借助格言,揭示了道的本質和現象,表明人們的世界觀不同, 方法論就不一樣。最後說明大道之於人生、社會的重要性。一個"貸"字表明,大道雖至關重要,但需貸之以德,德不立則道不成。

所有跟帖: 

您學懂啦?俺們還是沒懂。。。 -禦用文人- 給 禦用文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5/2014 postreply 21:21:13

那我就是下等。方腦殼。。。 -禦用文人- 給 禦用文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6/2014 postreply 08:26: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