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傳教士和醫生對中國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所做的影響和貢獻:

上海:上海由於它所具有的優越地理位置和日漸顯現的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吸引了西方各國傳教團源源不斷地向人口迅速膨脹的上海城派遣教士和醫生。 1844年,英國倫敦會的洛克哈特,關閉了舟山診所後,轉移到上海,在南門人口稠密的居民區開設診所。 1846年在中國醫學傳教會香港分會資助下,診所遷到上海北門剛剛落成的樓房裏,定名仁濟醫院。

據仁濟醫院名譽外科顧問賈米森醫師的報告說:在1876年。
醫院「所有嚴重的外科手術均在無菌情況下進行。仁濟醫院開創了外科消毒法在中國的最先應用。仁濟醫院是上海第一個教會醫院,隨著仁濟醫院的成功創立,其它教會紛紛進入上海辦診所、醫院。1866年湯姆森牧師(ThomsonEH.)和美國聖公會共同出資,在虹口文監師路與百老匯交匯處租賃中國民房作診所,起名同仁醫院。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看到上海僅有兩家外國醫院,且遠遠不能應付日趨增多的病人,遂於1864年在上海租界外灘街辦法國醫院。 1877年遷至蘇州河北岸,改稱公濟醫院。 1880年,美國聖公會建上海虹口醫院(後稱聖路加醫院),文恒裏醫師在此任職。不久,醫院接受了郭實臘醫院董事會提出與聖路加醫院合並的建議,創建郭實臘醫院。醫院合並後實力大增,業務範圍也漸漸擴大。 1888年,又購買醫院前麵的空地,增設婦孺醫院,分別由哈斯列(HaslepM.)和蓋茨(Gates MJ.)醫師主管。除極貧窮者外,其他病人一律收費。

在1885年6月左右,在上海從事醫療工作的還有兩名女醫務人員。最初,美國聖公會傳教士萊芙斯納德(ReifsnyderE.)醫師,於1883年抵達上海,第二年春天,在舊城開一小診所,兩個月後關閉。旋即她又與第一個來華的美國護士麥基奇尼(MckechnieE.)合作重開診所,對需要入院者轉聖路加醫院。後來她倆募集得一筆總數達12000元的捐款,用於在上海城西門外徐家匯建起一個有20張病床的醫院——威廉森醫院(WilliamsonM.曾為該醫院捐款,為紀念她,稱威廉森醫院,中國名為:西門婦孺醫院),1885年開診。

公共衛生的進步體現在兩方麵,第一是1880年租界成立衛生處,第二是由傳教士提出用自來水作為飲用水的建議此前上海人慣用的水源取自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取來河水後,放入缸內用明礬沉澱,煮沸後飲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