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和腳氣病不一樣?by 勿怪幸

來源: 閩姑 2014-03-22 10:20:5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37 bytes)

腳氣和腳氣病不一樣?

來源: http://zhidao.baidu.com/s/daily/2014-03-22/1403219820.html



作者:百度知道網友 勿怪幸(東京大學醫學博士)

腳氣和腳氣病常常被混淆在一起,這是中文特有的。因為英語的這兩個病名一點相似也沒有,腳氣叫Athlete's foot,運動員腳,醫學名叫tinea pedis,而腳氣病叫Beriberi。看,一點也沒有關係。
 

那到底什麽是腳氣和腳氣病呢?
 

腳氣是一種表皮的真菌感染,常常發生在腳趾間,典型的表現就是癢,奇癢無比,脫皮。由於這種真菌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在潮濕的地方,如果光著腳,就可能染上真菌,比如公共浴室,而這種真菌又需要一個持續潮濕的環境生長,所以愛出汗的汗腳就很容易滋長真菌,導致腳氣。這就是為什麽英語叫運動員腳,而廣東話叫香港腳的原因。
 

雖然叫腳氣,但是真菌可沒那麽老實, 隻呆在腳上。所以腳氣也可以出現在身體其他潮濕的部位,比如腹股溝,或者易出汗的腋下。另外,雖然叫做運動員腳,但普通人的腳氣多半是一個叫T. rubrum的真菌引起的,而真正的運動員的腳氣多是T. mentagrophytes引起的。
 

腳氣最常見的部位是腳趾間,以及腳板。腳趾間的腳氣通常表現為瘙癢,脫皮,發紅,甚至嚴重的會疼痛。腳板的腳氣就好多了,通常不會癢,隻是出現大量的脫皮,看起來一層死皮,不仔細檢查都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腳氣了。另外一種腳氣是在腳底出現大量的水泡,這種很容易合並細菌感染,讓問題複雜化。


Athlete's foot is a fungal infection that usually begins between the toes.
It can cause a scaly rash that may itch, sting or burn.

 

腳氣診斷起來不困難,通常都不需要看醫生,自己都能知道是不是腳氣。但是有些時候,如果不是那麽典型,可能就需要做些檢查確認了,比如局部皮膚取樣用氧化鉀處理後,在顯微鏡下就能分辨是否是腳氣,因為引起腳氣的真菌很特別。


Moccasin-type athlete's foot can cause cracking, peeling or excessive
dryness on the bottoms or sides of the feet.

 

由於腳氣的真菌喜歡潮濕陰暗,所以預防腳氣的辦法顯而易見:保持幹燥。光腳(這個不現實),或者穿吸汗性能好的襪子,在公共浴室時最好穿自己的拖鞋。
 

30–40%的腳氣會自愈,但是大多數腳氣需要用抗真菌藥物殺死真菌,藥店通常有賣的噴霧的腳氣藥,通常都含有殺滅真菌的抗生素,效果都不錯。特別嚴重的,或者反複發作的,可能還需要口服抗真菌藥。
 

腳氣病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腳氣病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一個係統疾病的總稱。Beriberi這個詞據說來自斯裏蘭卡的僧伽羅語,原意是弱弱,或者不能不能,指的是患病後全身虛弱的表現。至於為何中文叫做腳氣病,查了文獻,似乎也沒有定論。
 

說起腳氣病,有一段曲折的曆史。因為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酵母食物,麥子,燕麥,豆,堅果和肉類中,所以吃大米的亞洲人多發腳氣病。19世紀,日本海軍的一位在英國留過學的軍醫高木兼寛開始著手研究腳氣病,因為那時的日本海軍得腳氣病的非常常見。據說那時的海軍水手每年平均要病4次,其中近一半是因為腳氣病。1883年,高木觀察到從日本到夏威夷的軍艦上患腳氣病的水手非常多,9個月的航程中,一共隻有367個水手,卻有169個人得了腳氣病,死了25個。他懷疑是食物的問題,於是在海軍的支持下,又組織了一個艦隊,走同樣的路線,但這次他在船上準備了充足的肉,魚和大豆。結果同樣的9個月的航程,隻有14個人患腳氣病,無一人死亡。多麽好的對照試驗。畢竟是英國培養的醫學博士。1884年,他又觀察到腳氣病多發在低軍銜的士兵身上,這些士兵的食物除開米飯就沒有別的東西。1885年,高木在『大日本私立衛生會雑誌』上發表了他的觀察結果,主張改善飲食添加肉類和麥,能有效防止腳氣病。他任海軍醫務局副長以後,腳氣病的發病率從1883年的23.1%驟降至1885年不到1%。高木因為這些重要的發現,被日本稱為維生素之父。但是直到1897年荷蘭的醫生Christiaan Eijkman才第一次證實腳氣病是缺乏維生素造成的,並提議穀皮可以治療腳氣病。他因此獲得1929年的諾貝爾獎。
 

那腳氣病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腳氣病之所以多發於亞洲,是因為亞洲人主食是大米,而吃大米時候,又習慣於磨掉表皮,得到雪白的米飯。而這種磨皮就把珍貴的維生素B1給去掉了。維生素B1 的半衰期隻有18天,所以很快體內就會不足,需要持續補充。一旦體內儲備不夠了,就會影響很多生理的機能,尤其是神經細胞很容易受影響。
 

所以腳氣病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跟腳氣完全兩回事。
 

腳氣病分三種。一種叫幹腳氣病,一種是濕腳氣病,還有一種是嬰兒腳氣病。
 

幹腳氣病因為外周神經受損,導致肢體萎縮,部分癱瘓。主要表現為走路困難,手腳感覺異常,感覺喪失,或者麻癢,腳上的跟腱反射消失,下肢無力,甚至癱瘓,有些人還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功能障礙,惡心嘔吐,周身疼痛。


 

濕腳氣病主要影響心血管係統,所以有時是致命的,因為可能導致心衰。主要表現有心跳過快,血管擴張導致下肢水腫,甚至低容量性心衰,頸靜脈壓增高,呼吸困難,等等心血管的症狀。
 

嬰兒腳氣病主要是因為母親缺乏維生素B1造成的。主要表現為體重減低,嘔吐,腹瀉,有時驚厥,蒼白水腫,煩躁,心跳過快,嚴重的甚至呼吸困難,死亡。
 

 

顯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多樣化的普及,得腳氣病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主要出現在貧困落後地區。現代城市居民患上腳氣病的主要有消化道疾病或者手術後的 病人,酗酒的人,做透析的,或者罕見的遺傳性的基因異常。而最常見的是因為酗酒。長期酗酒的人,因為酒精會妨礙維生素B1的吸收和利用,長期飲酒就會導致缺乏,從而引起Wernicke腦病。表現為眼睛肌肉麻痹,意識不清醒,步態不穩。
 

既然腳氣病的病因是清楚的,治療起來就不困難了。缺維生素B1,就補好了。所以腳氣病的治療主要就是補充維生素B1,可以口服,緊急情況下,如酗酒的,需要靜脈注射,所以維生素B1是急診室最常備藥物之一。通常注射後數小時就會出現明顯的症狀改善。平時主要食物中多加入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種類,比如全麥麵包,豬肉,酵母製品。瓜子,糙米,花菜,西紅柿,橙子,雞蛋也含有很多維生素B1。





注: 圖片是我加的。若不妥,與原作者無關。






所有跟帖: 

把"腳廯"稱作"腳氣", 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 -probiotic- 給 probiotic 發送悄悄話 probiotic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2/2014 postreply 10:45: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