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不該…”的代價
盡管科學一再強調關注孩子的情感發育,但正如讀者“心境”指出的,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講規矩設限製的太多,卻總是否認孩子的感情:你不該生氣…不該…不該…。心境擔心這種否認對方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評判(judgement),會造成對孩子長久的情感傷害。事實上,不僅僅會造成對人的情感傷害,還會破壞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不鼓勵表達情感,而是重視道德教育。所以,對於許多的中國父母,很難跟他們解釋否認孩子的感情,糾正孩子思想和行為的對錯,會對孩子的情感發育造成傷害,進而影響他們的家庭關係和幸福的質量,乃至造成生活的悲劇。
就拿最具中國特色的家庭問題---婆媳關係來做一個例子。許多時候,人們完全不考慮有些婆婆的病態心理,尤其是那些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老人,無論兒媳怎麽努力付出,也無法維持好關係。但不管婆婆如何傷害兒媳,丈夫永遠站在他媽一邊,有的丈夫會說:“不就不能讓著點嗎?”“你就不能讓老人高興點嗎”等一通“你應該、你不該”的教導;還有一類丈夫,維護母親的形象就像一個忠實的衛兵:“你敢說我媽?!”即刻如火山爆發跳起來。有的像敏感的獵犬,隻要嗅到妻子的話裏跟他母親的形象有關,又像一隻烏龜,立刻把腦袋縮回去,一言不發,用他們看似理智的沉默對付妻子!結果,妻子的心漸漸失望,即便不產生矛盾和衝突,倆人的愛情也像那“昨日的東流水,一去不回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些事情好像不對勁,但是不知道遺憾的結果是怎麽造成的。
其實,很多時候,妻子並沒有想要跟婆婆對壘,也不存在對婆婆滿心仇恨,更沒有要判誰對誰錯。她們期待的,是不過是丈夫的一句話:我知道你感覺心裏痛。隻為這句話,她們可以甘願為夫家犧牲;遺憾的是,有多少大丈夫有能力認同妻子的感受?又因為這個原因,有多少原本恩愛的夫妻最後成了“搭夥過日子”的所謂“和諧家庭”?
認同對方的感受,不以自我為中心論斷對方,這是一個從小需要培養的能力。你想,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不懂得他的感受,而隻會教訓他“應該這樣、不該那樣”,你想他長大以後還能有這個功能嗎?他的情感係統都關閉了!不能說這人不好,他不是不愛妻子,想愛不等於有能力愛。他們心裏裝滿對母親的害怕、負疚感等,沒有能力麵對現實,隻會逃避問題。假如他小時候,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慣於用冷漠和拒絕來懲罰他,以此來獲取父親或者母親的微笑,你覺得他在麵對妻子令他不滿意、不舒服的時候,他會與妻子溝通嗎?當然是給妻子一個冷板凳。這個代價,凍死了“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親密關係。
我們都已經體驗過得到認同的感受,和被人忽視情感、被人論斷和教訓的感受;我們也都見到過太多太多否認對方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論斷讓人付出的代價。難道我們還不願意拿出勇氣,從中學到功課呢?
所有跟帖:
• 應該轉貼到子女教育壇 -非常歲月- ♀ (66 bytes) () 02/16/2014 postreply 05: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