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呃逆的特效穴位:內關穴、合穀穴。
(2011-01-27 16:32:40)
呃逆,俗稱“打隔”。臨床上可表現為不能自製的連續打飽嗝,聲音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間隔時間不定,還會伴有胸膈部的痞滿不適,胃脘部的脹滿不舒服和情緒的不安等症狀表現。 呃逆的病因多種多樣,進食太快、過量食用生冷或因辛熱的食物、突然吸入冷空氣、或腹部受涼,或濫服寒涼藥物損傷胃陽,情誌的突然變化、年老體衰或病後人體中氣還沒恢複的時候都會因為體內氣機不暢,使氣逆上衝胸隔而發生呃逆。 本病有虛實之分: (1)、實證:實證多是因為寒凝、火鬱、氣滯和痰阻等因素導致胃氣不能正常下降; (2)、虛證:虛證則是因為人體脾胃陽虛或是胃陰耗損等正虛氣逆而致。治療呃逆的穴位有:內關穴、合穀穴。 內關穴:本穴穴位名出自《針灸甲乙經》。 命名:內、內部;關,關卡;“內關”是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穴位注入體內。本穴物質是間使穴傳來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經的體內經脈,心包經體內經脈經水的氣化之氣無法從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如同被關卡阻擋住了一樣,所以名“內關”,亦稱陰維穴。 部位: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經脈的穴道,在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的橫皺紋的中央,往上大約三指寬的中央部位。 主治:(1)、本穴對於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隴吐、胸脅痛、上腹痛、腹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對心絞痛、精神異常、風濕疼痛、胃痛、中風、哮喘、偏癱、偏頭痛具有明顯的改善和調理作用; (3)、治療失眠心悸等; (4)、配公孫穴治療肚痛; (5)、配隔俞穴、足三裏穴治療胃脘痛、嘔吐、呃逆; (6)、配隔俞穴治療胸滿支腫; (7)、配外關穴治療上肢不遂; (8)、配建裏穴除胸悶; (9)、配三陰交和素髎治療痛經; (10)、配合穀穴治療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