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龍醫生真言 (微信上到處傳播的醫生真言,請各路大俠討論)

來源: 黑妮 2013-12-08 15:30:4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352 bytes)

 

文章來源: jixiaolong.blog.caixin.com/archives/51611

發現這本書 {那些病不是病},源於一篇名為《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的文章。(節選)

在文中,紀教授以一個病理學家的視角,告訴讀者應該如何從本質上來認識各種疾病,並提出了「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的養生觀點。與此同時,他還道出了自己的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每天都要麵臨著失敗。」為什麽會這樣說呢?因為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隻解決三分之一的病。

「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難道那些疾病可以不藥自愈?」

讀到這裏,我眼睛一亮,如果有一個資深醫生用負責任的態度告訴你,有些病不用治療也能好,會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圖書主題呢?

一直以來,我就想做一本傳播健康福音的好書,獻給那些了解並關注自身疾病的讀者們,可是很難找到優秀作者寫出專業、新鮮而不失通俗的養生書。沒想到因緣巧合,我看到了這篇文章,並深感興趣。

於是,我在第一時間給紀教授發了E-mail,詢問他是否已經有出版物,或者有打算出版的意向,進而表達了合作的願望。很快,我就收到了紀教授的回複,他說自己是一個喜歡探究真實的醫生,有責任將醫學的那些理念原原本本交與大眾。書隻出過一本《紀小龍說健康》,另外,手頭有一些初稿,比如《那些「病」不是病》,《腫瘤你應該知道的》等內容可以整理成冊的。如果適合出版理念,可以商談。

當「那些『病』不是病」幾個字映入眼簾時,我不由得大呼驚奇,這和我想把「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做為圖書主題簡直不謀而合!

在收到《那些「病」不是病》的電子文文件之後,我翻看了幾個章節的內容,便有了出版這本書的想法。有時候,文化的傳播就是緣分,由一篇不經意間讀到的文章開始,繼而引發了圖書主題的策劃,內容的寫作以及出版的實現。

本書的重要主題:「人體1/3的病自己會好」。作者從病理機製上來說明人體1/3的病到了一定時候便會自然恢複,屬於不治也能好的病。讀者如果了解了這些具體病症自然痊愈的原理,就無須擔心恐懼,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免除花錢,還能好的更快更徹底。但是,讀者也不要忽略餘下2/3的病。這些病症有一半是需要治療的,另一半則是無論如何治療也沒有效果的。這也是在告訴讀者,不要把本書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神仙方」,敢於說實話的紀教授隻是在說基本的醫學常識。如果你得了不治也能好的病,就不要去管它,如果是另外2/3的病,一方麵早治療,一方麵盡量減輕痛苦。閱讀此類書的人,無一例外都對健康抱有極大的期待,「1/3的病自己會好」就像一劑強心劑,可以增強人們麵對疾病、戰勝疾病的勇氣。

《那些「病」不是病》書名聽起來你會感到新奇,甚至會懷疑:「得病了不去醫院怎麽可以?這會不會是為了引起注意的一種圖書炒作行為?」可是當你靜下心來讀過一遍,就不得不信服紀教授的真知灼見,因為他講的觀點經得起醫學的檢驗。紀教授在那些病的「病」字上加了引號,這個引號的含意是:名稱上是病,但對待起來不要走疾病治療的常規套路,從有益於身體的角度,不要過渡治療,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這些特別的「病」。

誰都不想生病,誰家有了病人都會著急,當一位從業40餘年,每年接待各地疑難會診1000例以上的知名醫生告訴你,這個「病」不治療也會好,那該會是多麽大的驚喜!

發行人 賴秀珍

附:《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引自網絡)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紀小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抗癌協會常務理事、《癌症康複》雜誌副主編、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國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醫生的醫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給醫院裏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麽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裏的細胞變成什麽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我認為,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現在大家都吃保健品,可是保健品毫無作用。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補腎。男性的強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裏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麽藥物、吃什麽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隻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幹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當了,致於還能變美白,更是胡扯。

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裏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裏的黑色素細胞都差不多,差就差在細胞產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為抹了藥,就能讓細胞產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

每個人的皮膚都有七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三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裏麵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透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我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鍾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裏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過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一兩次,把每個角落裏的廢物都透過血液循環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裏,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超音波、CT、化驗全做完了,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製也控製不住。隻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美國的誤診率是40%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麽病,你一定要尋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這全是B超(超音波)惹的禍。有了超聲(超音)這個儀器,把探頭往

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超音波)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超音波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看一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超音波)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裏脂肪多,你的肝髒裏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麽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髒的硬化、肝髒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髒,在那裏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斷,最終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髒裏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麽?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裏隻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隻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會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研究癌症,總能研究出名堂來吧。一九八七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研究一陣子,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麽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麽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麵對這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麽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麽要用什麽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絕不會長出來。怎麽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能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裏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曆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到10年!肝髒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絕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隻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製了。他的肝髒切下來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別人還罵我說:人家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說人家活不長?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髒裏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怎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髒,肝髒裏麵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麵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做為醫生,我給自己隻能打20分。為什麽?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隻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麽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錯了。做醫生這麽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麵臨著失敗。

90%的病自己會好的

雖然說法很另類,但我相信「90%的病自己會好」這是真的。不過,有很多醫生根本就希望你經常回診……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秘、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這些占門診90%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象嗎?

自序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所以人們常說,生命無價!

我們在如今的大環境、小環境中居住、工作、呼吸、飲食、休息、行動、睡眠的每時每刻無不受到外在、內在、自然、人為等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侵襲與浸染,因此病痛也就不可避免,隻是多少、輕重、緩急、強弱而已。

一旦有了病就會在極不情願的心情下硬著頭皮去醫院、找醫生看病。

俗話說「有病亂求醫」,的確不假。

我就遇到一位孝順的女兒為了減輕父親胃癌開刀的痛苦而求到一個喝「能量水」治癌者,喝了半年水,病情越來越重,再去開刀已難以切除癌腫。這位女兒送走了父親,悲痛中說出了刻骨銘心的話:「我犯的錯誤就是用人隻有一次的生命去冒了險。」

人體在這個星球上億萬年進化到如今,還能夠生存,就足以說明其已經具備抵禦周圍環境和自身內部調節的多種「自穩」能力,而且,人體的複雜性和精確性遠比我們目前認識到的知識深奧的多。人自己在疾病消除中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千萬不能忽略,而需要盡力去發掘的。

社會邁進到今天,導致一種普遍的現狀出現:無病說成有病,小病當成大病,診斷治療過渡。那麽,普通百姓怎麽辦?

其實,病分三等,醫分三類,何病求何醫是一條基本求醫原則。

所謂病分三等是指:

1.不治也能好的病;

2.治後才能好的病;

3.治也治不好的病。

比如感冒、潰瘍病等,從病理機製上來說有它自己的規律,到一定時候便會自然恢複,故屬不治也能好的病。而肺炎、腸梗阻等則屬於醫治後才能好的病,應該實時求醫。對於動脈硬化、癌症等,目前還沒有辦法靠醫療方式治愈,因而屬於治也治不好的病。

如果有的病自己就能好,當然不需要看醫生了。

美國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久久流傳於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行醫人。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有時、常常、總是,像三個階梯,道出了三種為醫的境界。

如今,醫學的進步使得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些病消失了,有些病減少了,有些病可以醫治了,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疾病和新的研究課題。因此,今天醫生的座右銘應該是:「1/3不治也能好,1/3治後才能好,1/3治也治不好。」

可是,大眾畢竟不是經過醫學訓練過的專業人士,麵對病痛、醫生、醫院都是「茫然」少知甚至無知的。怎麽辦?當務之急應是先了解一下,哪些病是可以自愈的,是不需要擔心恐懼的,是可以免除花錢的,以及如何才能好得更快、更徹底的。

也就是說,最簡單的第一步是要起碼知道一些常識:那些聽起來挺嚇人的「病」,其實不是病,知道了後就不致於盲目、恐懼、慌亂出錯,而是正確對待,有條不紊,自然自得了也。

從我懵懂中跨進醫界算起40多年過去了,在接觸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體中慢慢感悟到健康長壽中有關不藥自愈的點點滴滴「貝殼」,不經意收集起來,不時告知朋友們並寫成短文刊見於報刊雜誌。沒想到,幾年前在網絡上看到有心人把我的這些「貝殼」串了起來互相在網友間轉貼著,而且還冠以題目:「專家吐真言」,這樣一來,「逼迫」我不能偷懶而將一些零星的「貝殼」編排一下,至少能編成個書,便於朋友們查閱。

美麗的台灣至今我還沒有光顧,隻是覺得地處熱帶亞熱帶交界的地方有溫暖的氣候、富饒的物產、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民眾。當人類進入「現代」階段時,由於生活方式的變更,「現代病」也會在台灣人群中越來越多起來,所以,對於健康長壽的一些基本知識也應該受到青睞。如果現代人享受著新科技帶來的廣闊視野、透徹見解、濃縮知識的同時還兼具著健康的體魄,做到自然終老沒有遺憾快活一生,豈不美哉!

但願這本書能在朋友們的健康行程中解一點渴,添一份力,吾願足矣!

 

 

所有跟帖: 

誤診率有那麽高嗎?不敢相信。 -黑妮- 給 黑妮 發送悄悄話 黑妮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5:33:50

大概是鄉村醫生的誤診率,沒有X光設備和化驗條件,常常是“猜病”,不是“診病”。。。 -禦用文人- 給 禦用文人 發送悄悄話 (56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6:06:11

禦姐此言差矣,據我所見,鄉村醫師,或赤腳醫師,很少誤診。因為:1轉診及時,會診有道。2你自己猜猜。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7:50:30

航空與高速公路如此發達,醫師大師者眾,名醫輩出,為何倡言網上診病求醫?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7:53:30

順便說1下,不要過度依賴病理診斷,因為也常常看走眼與誤診。。。所以,病理醫師壓力巨大。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7:56:27

很多病的最後診斷,隻能依據病理結果決定其處理,因此,我常常在手術台上等冰凍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357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8:41:09

我有病理醫師朋友,膽子越練越小,哈哈。開始轉向中醫針灸術。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9:45:31

你是內科醫生?我父親是外科醫生,得了很可怕的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我自己查閱了所有國內外的醫學文獻 -黑妮- 給 黑妮 發送悄悄話 黑妮 的博客首頁 (11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23:12:28

紀大夫寫的這篇算不上好文,但卻被傳抄和發揮得驚人.他的原文: -閩姑- 給 閩姑 發送悄悄話 閩姑 的博客首頁 (303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8:22: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