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養生二十訣

來源: 林間曲徑金秋時 2013-08-17 14:08: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曲徑金秋時 ] 在 2013-08-19 07:35:1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年養生二十訣 (ZT)

中年人如果能認真研究和堅持做到養生要訣,就有利於延年益壽。現提出十法,供中年朋友參閱。

1.測體重 要注意體重,過於肥胖會減少你的壽命。采用一種簡單的計算方法,即用你身高的平方除以體重,所得數如超過25為超重。正常指數是20-25%。
 
2.不抽煙 抽煙會使你壽命平均減少10年。在40-50歲間死亡的人,30%是因患有抽煙有關的病而致命,但若在50歲以前戒煙,你仍可恢複健康。
 
3.少喝酒對某些人來說,酒有著特殊的危險。酒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和喉頭癌的可能性;酒可升高血壓,從而導致心髒病和腦猝死。
 
4.控脂肪 每天脂肪攝入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30%,也不可少於15%。高脂肪飲食可導致肥胖症、心髒病和高脂血症。
 
5.多果菜 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每天至少應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不包括土豆)。
 
6.多纖維 含豐富纖維素的食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一個重要來源。食物纖維有助於消化、保護你免得胃腸道疾病。
 
7.多進鈣 魚、杏仁、綠色蔬菜和奶製品(脫脂奶)都含豐富的鈣,應多吃。中年人應注意補鈣。
 
8.重澱粉(碳水化合物) 澱粉能保護你不受病菌感染,能預防心髒病和癌症。
 
9.常吃魚 吃魚能延年益壽。魚脂肪少,而且多為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多吃魚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10.少吃鹽 每天食用比身體所需多10倍的鹽,就有患高血壓和心髒病的危險,對有慢性腎病、肝病的中年人更是不利。
 
11.少咖啡 咖啡同心髒病的發病有著直接的聯係。每天喝6杯咖啡的人,死於心力衰竭的風險可增加3倍。
 
12.少吃糖 糖不僅會毀懷你的牙齒,而且會加大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的危險。
 
13.多運動 45歲左右常進行體育鍛煉的男子,比不鍛煉的人患心髒病的比例要小3倍。每天應當煉30分鍾。
 
14.忌亂性 性生活不能亂。撇開有患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險不談,變換性夥伴會造成心理壓力,並使生活失去節奏。
 
15.淡名利 不能不顧健康、不惜代價地去追求升遷發跡。過分緊張勞累和不安定的生活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
 
16.擇居處 醫生們發現,生活在一個不適合你的環境裏,會經常生病或煩惱,中年人應盡量改善居住條件。
 
17.選職業 應從事你喜歡做又能勝任的工作,否則你的職業對你的壽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
 
18.避車禍 車禍是人的第四大殺手,死亡率次於心腦血管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
 
19.勿自擾 消極的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沮喪)會使人生病。不要老去想生活中那些悲哀和苦惱的事,尤其是死亡、事故和疾病等等。
 
20.應結婚 結婚有配偶的人,早死率比獨身者、喪偶和離異者明顯要低。

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552/3888-1.htm

所有跟帖: 

哈哈哈。。。男子們請注意口煉可以降低人患心髒病的比例。感謝分享!哈哈哈。。。 -致青春- 給 致青春 發送悄悄話 (420 bytes) () 08/17/2013 postreply 08:20:09

第八,重澱粉,不敢苟同。。。 -禦用文人- 給 禦用文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7/2013 postreply 08:59:52

說明一下: 俺絕對沒有笑話此貼之意. 俺隻絕對是一個不嚴肅的人, 混身充滿笑能量 : ) -致青春- 給 致青春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7/2013 postreply 10:39:31

的確很可笑,第一條就反了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141 bytes) () 08/17/2013 postreply 17:40:17

Don't mislead people! -educator- 給 educator 發送悄悄話 (33 bytes) () 08/20/2013 postreply 13:36: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