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人民幣平均含菌量17.8萬個,在亞洲眾多幣種中“鶴立雞群”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顯示,每張人民幣平均含菌量17.8萬個,5角、1元、1角麵額的紙幣,每張附帶的菌數更高達1800萬個,在亞洲眾多幣種中“鶴立雞群”。人民幣在流通過程中接觸人員眾多,層次複雜,已成為致病細菌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廣州和重慶的人民幣要比北京的髒
錢幣的帶菌數與地區氣候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細菌的生存條件。廣州和重慶的人民幣要比北京的髒很多,這與廣州重慶地處南方常年高溫濕熱,而北京較幹燥寒冷有關。
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錢幣,季節不同其表麵的細菌總數也有一定的差異。最大值出現在夏季,因為夏季高溫濕熱易於細菌存活,並且人體汗液油脂分泌旺盛,容易附著細菌汙垢,在接觸錢幣的時候造成交叉汙染。隨著氣溫的降低,錢幣上附著細菌總數呈下降趨勢。
鈔票麵值越大細菌數越少,1元紙幣相對最髒
北京化工大學對北京市人民幣汙染狀況調查發現,不同的錢幣上細菌數差異很大。一張1元紙幣最幹淨的有2600個細菌,最髒的細菌數為180萬個,呈“良莠不齊”狀。而10元紙幣整體要比1元攜帶的細菌數少,因為鈔票麵值越大流通機會越少,沾染細菌數也較少。
人民幣上的常見細菌
健康專家對錢幣上的細菌做了詳細的檢測,結果顯示,由於反複使用,多數錢幣都會受到細菌汙染,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沙門氏菌是錢幣上最常見的細菌。
大腸杆菌是錢幣上的主要細菌,多來自糞便
錢 幣上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杆菌。大腸杆菌本是人體腸道內一種常見的細菌。正常情況下,多數大腸杆菌與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係。隻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腸道長期 缺乏刺激等特殊情況下,大腸杆菌才會致病,移居到腸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膽囊、尿道、膀胱、闌尾等地,造成相應部位的感染。錢幣上的大腸杆菌多來自糞便,會 隨著錢幣的流通進行繁衍和傳播,造成致病性感染。
金色葡萄球菌來源廣泛,致病性較強
金 黃色葡萄球菌是錢幣上的另一類重要菌類。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檢測到。錢幣流通性強,與環境接觸 廣泛,沾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極大。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致病力較強的一種細菌,它能通過創口感染,引起化膿和毛囊炎,肺和血液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 膿毒症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存能力極強,在80℃下加熱30分鍾才會死亡。但是極少有人用這種方式來處理錢幣,這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 件。
綠膿杆菌致病性較弱但抗藥性強,來源於痰液
人 吐出的痰液裏往往含有綠膿杆菌,這些痰液一旦沾到錢幣上,綠膿杆菌就很容易通過錢幣的流通進行傳播。綠膿杆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藥性強的細菌。綠膿杆菌 感染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於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症。雖然綠膿杆菌致病性較 弱,但抗藥性很強,很難被殺滅,可長時間隨錢幣流通。
沙門氏菌主要來源於不衛生的食品
(大腸杆菌資料圖)
在 不幹淨的食物中,往往含有沙門氏菌,人們在購買這些食品時,很容易將食品上的沙門氏菌沾到錢幣上。沙門氏菌有的專對人類致病,有的隻對動物致病,也有對人 和動物都致病。致病沙門氏菌能引起人體腸胃食物中毒,導致胃腸炎、傷寒和副傷寒。這種細菌在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在錢幣這種適宜環境中,沙門氏菌甚至 能生存幾個月。當人體抵抗力較弱時,致病沙門氏菌便會引發疾病。
慶幸的是,這些細菌多數為條件致病菌,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因這些細菌而發生疾病,隻有在人體抵抗力弱時,這些細菌才會趁虛而入。
隨 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錢幣的衛生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鈔票處理中心,定期對人民幣進行除臭、滅塵、滅菌處理,以提高人民 幣的清潔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麵要盡量保持錢幣衛生,另一方麵也要主要預防錢幣細菌感染,養成良好的錢幣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