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我隨美國“無痛分娩中國行”團隊,到四川成都工作一周。
“無痛分娩中國行”是由美國西北大學麻醉醫生胡靈群教授發起的。從2008年開始,每年夏天組織美國醫生去中國不同城市交流推廣無痛分娩技術。兩年前,我曾隨團去過江蘇南京,那次經曆十分難忘,為此專門寫過一篇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0355/201109/2398.html。
這回去的成都婦產兒童中心醫院,接生率在全國數一數二,每年接生兩萬多個孩子。它的剖腹產率高達60%(相當於美國的兩倍)。我們此行推廣無痛分娩,希望中國女性免受生產之苦,並減少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提高安全度。
同隊的共有十人,初次見麵是上班的頭一天。來自哈佛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兩位麻醉教授醫生,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和藹風趣。來自西北和紐約州立大學的兩位麻醉住院醫,既年輕又有朝氣。他們四人負責指導當地和全國來參觀學習的醫生們打硬膜外麻醉。作為團裏唯一的產科醫生,我和另外兩名產科護士,協助中國同行使無痛分娩後的孕婦順利生產。隨團還有兩位翻譯(其中一位是我大兒子)。一位電腦技術員,負責建立數據庫。
第一天---準備日
早上8點鍾,我們按事先安排好的計劃,來到醫院。今天任務是熟悉環境,了解情況,準備一周用的藥品和器械。
醫院是兩年前新建的。外觀氣派,大廳也寬敞亮堂,醫護人員著裝整齊。隻是病房內牆皮已經開始脫落,許多病人共用一間產房,沒有私人空間。掛號排長龍,電梯裏十分擁擠。
換好手術衣,我們走進產房。
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麻醉醫生整天圍著藥物和儀器轉。走到哪兒,都扛著自己的“百寶箱”。每種藥劑都要進入人體,關係重大。美國麻醉醫生花大半天時間,了解中國麻醉師常規用藥,整理藥物清單,並拿出一些從美國帶來的麻醉用品介紹給大家。他們辦事有條理,一絲不苟,令國內醫生肅然起敬。
第二天---母親安全日
因為要照顧母親和胎兒兩條生命,產科特別強調安全第一。現在一胎化政策鬆動,雙方同為獨生子的夫妻,可以生第二胎。剖腹產副作用較多,連續剖腹產危險更高,甚至造成孕婦死亡。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手術帶來的問題,要求各醫院降低剖腹產率。
產婦選擇剖腹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怕生孩子疼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硬膜外麻醉止痛。硬膜外麻醉在美國很普及,安全可靠性也早已被科學驗證。
為什麽無痛分娩在中國得不到推廣呢?主要是病人有偏見,認為會傷到神經,留後遺症;不少麻醉和產科醫生也存在顧慮,擔心會減慢產程。我們來之前,成都這家醫院的無痛分娩率隻有10%。
我們先給孕婦開辦講座。介紹無痛分娩及其安全性。中國產婦們提了許多好問題,她們想知道哪種分娩方法對自己最合適,美國婦女怎樣看待無痛分娩。我告訴她們:在美國醫院,90%的病人主動要求打麻醉,生孩子過程既安全又輕鬆愉快,一家人聚在產房,像過節一般。
硬膜外麻醉後的病人,因為下半身麻木,生孩子時往往不知道該怎麽用力,導致產程延長。在美國,護士醫生會協助和鼓勵生產中的病人。中國負責接生的是助產士。她們少與病人互動,缺乏耐心。擔心生得慢,就不願給病人打無痛針,打了無痛針也常常停藥。為盡快把孩子生出來,習慣用輔助手術,比如上產鉗或陰道側切,對母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現場示範,教她們怎樣協助麻醉後的產婦安全生產,盡量避免手術助產。
第三天---小孩安全日
俗話說:隔層肚皮隔層山。生產時,母腹中胎兒健康,瞬息萬變,難以掌控。目前最可靠的技術是使用胎兒心跳監測儀。心跳持續減速時必須緊急剖腹接生。成都的產房設備比較齊全,有胎心檢測儀。問題是,人手缺乏,一個助產士要管五、六張病床或更多(美國護士病人比例一般是1:2),忙不過來,無法持續監測胎心。有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曾經為此出過事故。另外,醫護人員分析心跳檢測圖的知識,需要更新。
我們利用下午開會總結時間,教他們美國對胎兒心檢的最新定義及處理方法,介紹麻醉對母親和胎兒心跳的影響,等等。圖為哈佛大學教授給學員上課。
第四天---無痛日
剛開始推薦無痛分娩時,病人大都半信半疑。一位產婦,是前國家隊射擊運動員,住院待產兩天,呻吟不止,精疲力竭。我們勸她打硬膜外麻醉止痛,她眉梢一挑,說:你們美國人是不是拿我們當小白鼠做實驗啊? 我們耐心作解釋,她痛得受不了,最後接受。麻醉醫生一針下去,很快,她泰然自若起來。
到了宮口開全,生孩子時,她躺在產床上,一邊使勁推,一邊問我們:醫生,聽人家說生孩子都要喊的,我啥時該喊啦?我們聽完笑了:你不痛,就不用喊嘛。
孩子很快順利出生了,濕漉漉的小腦袋貼在母親的胸前。世上還有什麽比這幅畫麵更令人感動?
第五天---緊急狀態日
產科好比戰場。一旦母親或孩子出事,要當機立斷,最常采取的措施是緊急剖腹產。這時每分每秒都很關鍵。危急時刻,人們往往手忙腳亂,容易出現失誤。這點跟“飛機失事”的情形接近。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航空業為保障安全,一向注重員工的應急訓練。近幾年美國醫學界也開始定期做情景模擬演習,以備不時之需。而在中國醫院,這類應急訓練非常缺乏。
這天我們向中國同行們示範怎樣做緊急剖腹產。模擬病人大出血,需送手術室搶救。所有醫生護士都參與了演習,個個十分投入,很見成效。
第六天---病人滿意日
家屬同產房唯一的聯係方式,就是靠這台熒光屏。顯示著每個病人的進展情況。(國內生孩子可以放開肚子吃,這點兒和美國不同:—))
醫療是個服務行業。怎樣才能讓病人滿意?為何中美兩國的醫患關係,如今都變成一塊燙手山芋?
我們坐下來,共同探討。中國醫生的優點,是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看病講效率。不足之處是和病人溝通少。一是病人多,時間不夠,另一個是觀念所致。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美國醫生雖然比較重視跟病人及家屬的交流,尤其做手術前後。一旦出事故,因怕打官司,對病人和家屬照樣退避三舍。我認為這樣做,會造成更多誤解和糾紛。網絡時代信息發達,病人常有備而來。醫生如果認真負責,保持良好溝通,即使出事,也能取得病人諒解,醫患關係會好處得多。
第七天---大會交流日
最後我們和來自重慶的團隊一起,舉辦了講座。麻醉的題目為主,我講產科--“如何處理無痛分娩後的第二產程”。幾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麻醉及婦產科醫生參加了會議。他們紛紛搶著提問。
這次我十七歲的兒子報名做了隨團翻譯。北美長大的他,對自己中文沒把握,旅行包裏裝了一本中文課本,臨時抱佛腳。第一天進產房,他緊張得直冒汗,手術衣都濕透了。後來見多了,加上我幫忙翻譯,他才鬆口氣,最後幾天很忙,他還協助我們給產婦接生呢!過後對我說:媽媽,我終於能幫上忙了,感覺好棒!
成都之行畫上句號。感觸良多。醫療水平,是一個國家富強的標誌。通過回國工作,我看到這兩年中國醫學的進步,尤其硬件發展迅速。軟件方麵,例如對病人安全保障,服務態度,人權尊重等等,跟西方還存在差距,有待提高。
一周忙下來,我們整理數據,發現成都婦產醫院的無痛分娩率,從10%提升到50%,剖腹產、產鉗和側切率均明顯下降。看到年輕母親臉上的微笑,國內同行目光裏的謝意,我們心中暖暖地,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會後登上峨眉山,看雲霧繚繞,古刹參天----再見,中國!明年還要回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