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哲學家Nick Bostrom發表了一篇論文,論證我們是否處在一個仿真出來的世界。答案是有可能。
如果是這樣,量子力學的一些現象是可以解釋的。例如電子雲的概率分布可能是因為仿真程序的算力不足,無法模擬電子的精確定位,幹脆用一個概率函數來代替。至於量子糾纏的超距離信息傳遞,可能就是程序裏的兩個指針指向同一個量子。
構造仿真環境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容易。例如,人在做夢的時候,並不以為周圍的環境是假的。這其實隻是潛意識營造的一個精度不高的虛擬環境,而夢中人仍深信不疑。莊生夢蝶,究竟是我們還是蝴蝶在夢中,實在不好說。
另外,宇宙的浩瀚也可以解釋。地球相對於太陽係是一粒沙子。太陽係相對於銀河係是一粒沙子。銀河係直徑十萬光年,人類無論如何也到達不了它的邊界。銀河係在其所屬的星雲團又是一粒沙子。。。這樣的設定,可能隻是要告誡人類放棄探索邊界,因為不觸碰到邊界就不太可能發現自己是在虛擬世界。
不管我們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人對於自己的命運總是有一定掌控的。活在當下,執行自己的意誌,就是我們的特權。同樣,功名利祿,財富健康,總有一些超出了我們的控製範圍,不如采取接納和歡迎的心態。畢竟,無論我們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百年之後結局都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