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接吻病毒”,竟是狼瘡的“幕後黑手”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與狼瘡(係統性紅斑狼瘡,SLE)之間關聯的重大發現。

• “接吻病毒”: 指的就是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它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俗稱“接吻病”)的病原體。全球約有95%的成年人曾感染過這種病毒。

• 研究團隊: 斯坦福大學的William Robinson教授及其團隊。

• 核心發現:

• 該研究首次提供了確鑿的機製性證據,表明EBV可以直接感染並重編程人體內的B細胞,特別是那些與自身免疫反應相關的B細胞。

• 在狼瘡患者體內,被EBV感染的B細胞比例顯著高於健康人群(在某些研究中,感染率高出25倍)。

• 被感染的B細胞通過表達特定的蛋白質(如EBNA2)來激活一些基因(如ZEB2和TBX21),從而將B細胞轉化為促炎性細胞,並驅動免疫係統攻擊自身組織,最終引發狼瘡的自身免疫反應。

• 這一發現為EBV是狼瘡的觸發因素這一長期以來的流行病學猜測提供了分子和細胞層麵的解釋。

重要意義:

• 解開了數十年的謎團: 解決了為何像EBV這樣常見的病毒隻在少數人身上導致狼瘡的難題,關鍵在於病毒感染了特定的(具有自身反應性的)B細胞。

• 新的治療方向: 這一發現為開發針對EBV或受EBV感染的B細胞的下一代靶向療法提供了基礎,有望從根本上治療狼瘡,而不是僅僅緩解症狀。

這項研究被認為是理解狼瘡發病機製的裏程碑式的進展,也為研究EBV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