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17項研究的分析表明,飼養貓作為寵物可能會使一個人患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一倍。
澳大利亞昆士蘭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科醫生約翰·麥格拉斯及其同事查閱了過去44年間發表在11個國家(包括美國和英國)的論文。
他們在2023年發表的綜述發現,“廣義上的養貓行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
作者在已發表的論文中強調:“該領域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
早在1995年的一項研究中就提出了養貓可能與精神分裂症風險相關的觀點,並認為接觸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是其原因之一。但迄今為止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
研究發現,童年時期與貓接觸可能會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然而,並非所有研究都發現了這種關聯。
弓形蟲病目前已知僅在貓體內繁殖 (1),但也可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 (2, 5, 7)。(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
一些論文還指出,接觸貓與測量精神分裂症相關特征(影響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以及類似精神病體驗的量表得分較高有關,但其他研究並未發現這種關聯。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情況,麥格拉斯及其團隊表示,需要對所有相關研究進行全麵審查和分析。
弓形蟲是一種基本無害的寄生蟲,可通過未煮熟的肉類或受汙染的水傳播。它也可通過受感染貓的糞便傳播。
據估計,美國約有4000萬人感染弓形蟲,通常沒有任何症狀。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不斷發現弓形蟲感染可能產生的更多奇特影響。
弓形蟲一旦進入人體,就能侵入中樞神經係統並影響神經遞質。這種寄生蟲與人格改變、精神病症狀的出現以及一些神經係統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有關。
然而,這種關聯並不能證明弓形蟲會導致這些改變,也不能證明這種寄生蟲是從貓傳染給人類的。
貓糞可能是弓形蟲病的來源。(圖片來源:frosted_vulpes_ferrilata/Unsplash)
澳大利亞研究團隊寫道:“在調整了協變量後,我們發現接觸過貓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幾率大約是其他人的兩倍。”
這裏有一些重要事項需要注意,例如,17 項研究中有 15 項是病例對照研究。
這類研究無法揭示因果關係,而且通常沒有考慮到可能同時影響暴露因素和結果的因素。
研究人員還強調,部分研究的質量較低。
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但質量較高的研究表明,未調整模型中的關聯性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
一項研究發現,13 歲之前養貓與日後患精神分裂症之間沒有顯著關聯,但當將養貓時間限定在特定時期(9 至 12 歲)時,卻發現了顯著關聯。這種不一致性表明,接觸貓的關鍵窗口期尚未明確界定。
美國一項涉及354名心理學學生的研究並未發現養貓與精神分裂症人格測試得分之間存在關聯。然而,被貓咬傷的學生得分高於未被咬傷的學生。
另一項研究納入了患有和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發現貓咬傷與特定心理體驗測試得分較高之間存在關聯。但研究人員認為,其他病原體,例如多殺性巴氏杆菌,可能是罪魁禍首。
相關閱讀:研究表明,貓寄生蟲會嚴重擾亂大腦功能
在得出任何確切結論之前,研究人員重申,我們需要開展更完善、更廣泛的研究。
作者總結道:“我們的綜述支持養貓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之間存在關聯的觀點。”
“我們需要更多基於大型代表性樣本的高質量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養貓作為精神疾病潛在風險調節因素的作用。”
該研究發表於《精神分裂症公報》(Schizophrenia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