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麽低度惡性的小葉乳房癌不易根除,容易複發和轉移呢?

低度惡性浸潤性小葉乳腺癌(Low-grade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雖然在細胞學上屬於低級別(癌細胞形態更接近正常細胞,增殖速度較慢),但它確實有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使得其在臨床上表現出不易根除、晚期複發風險高、且轉移模式特殊的傾向。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其獨特的生長模式和分子特性:

1. 獨特的生長模式導致不易根除和難以發現

小葉癌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獨特的浸潤性生長模式,這直接影響了診斷和手術清除的難度:

• 細胞間粘附力喪失(E-cadherin 缺失):

• ILC 的標誌性特征是 CDH1 基因突變導致 E-鈣粘蛋白(E-cadherin) 功能喪失。E-鈣粘蛋白是細胞間膠水,負責細胞間的緊密連接。

• 失去 E-鈣粘蛋白後,癌細胞無法聚集形成典型的硬塊(腫塊),而是單個細胞或細線狀沿著乳房脂肪組織、結締組織或導管壁彌漫性浸潤生長(稱為“單行排列”或“靶樣模式”)。

• 影像學和臨床診斷困難:

• 這種彌漫性浸潤使 ILC 在觸診時往往表現為組織增厚或飽滿感,而不是明確的腫塊,因此早期不易被察覺。

• 在傳統的乳腺影像學檢查(如乳腺 X 線攝影/鉬靶)上,ILC 缺乏明顯的密度差異,難以清晰顯影,常導致低估腫瘤的真實範圍。

• 手術切除難度高:

• 由於腫瘤邊界不清、呈彌漫性分布,外科醫生很難確定癌細胞的準確範圍,因此在保乳手術中,獲得陰性切緣(即切緣無癌細胞)的難度更高。如果切緣呈陽性,則局部複發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通常需要進行二次手術。

2. 生物學特性導致容易複發和轉移晚

雖然 ILC 通常是低級別、生長緩慢的癌症,但其高度的激素受體陽性和獨特的代謝特性,使其複發模式不同於最常見的浸潤性導管癌(IDC):

• 高度激素依賴性(ER/PR 陽性):

• 絕大多數 ILC 都是雌激素受體(ER)和/或孕激素受體(PR)高度陽性的。

• 這意味著它對內分泌治療(激素療法)敏感,但同時也意味著癌細胞具有長期存活和休眠的潛力。

• 這導致 ILC 相比 IDC 具有更高的晚期複發傾向(即初次治療後超過 5 年才複發)。癌細胞可能在體內潛伏多年後,才在激素的持續刺激下重新激活並擴散。

• 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選擇受限:

• ILC 往往是 HER2 陰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和三陰性陰性的,這意味著它不適用針對 HER2 的靶向治療,也不適用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特定治療。

• 雖然激素治療是主要手段,但在其他治療方案上的選擇相對較少。

3. 特殊的轉移模式

ILC 的單細胞浸潤特性也賦予了它獨特的轉移模式:

• 嗜性轉移部位(Unusual Metastatic Sites):

• ILC 像 IDC 一樣可以轉移到骨骼、肺、肝髒等常見部位。

• 但 ILC 更容易轉移到一些不尋常的部位,如:

• 胃腸道(胃、小腸、結腸)

• 腹膜(腹腔內膜)

• 婦科器官(卵巢、子宮)

• 這些部位的轉移症狀可能非特異性(如腹痛、腹脹),容易被誤診或延誤診斷,使得轉移病灶難以被及時發現和根除。

簡而言之,低度惡性小葉乳腺癌的“威脅”不在於其細胞的“凶猛”(低度惡性),而在於其**“隱匿”的特性和“持久”的生命力**。這種隱匿性使得它在原發部位難以徹底清除,而持久性則使其具備長期複發和晚期轉移的能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