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細胞和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製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B細胞是適應性免疫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抗體生成、抗原遞呈以及調節免疫反應。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細胞功能失調會導致異常免疫反應。
(1) 異常活化與分化
B細胞活化過度:通常由異常的T細胞輔助信號(如過量的CD40-CD40L相互作用)或非特異性刺激(如TLR信號)引發。
自反應性B細胞逃逸:在正常免疫係統中,存在清除或抑製自反應性B細胞的機製,如克隆刪除、無能化或受體編輯。然而,這些機製在某些個體中可能失效,導致自反應性B細胞存活並分泌自身抗體。
(2) 抗原遞呈:B細胞通過其B細胞受體(BCR)特異性識別抗原,並將抗原處理後以MHC II分子呈遞給T輔助細胞。這一過程中,如果呈遞的是自身抗原,會促進病理性T細胞的激活和擴展,進一步加劇炎症反應。
(3) 促炎作用:B細胞分泌促炎性細胞因子(如IL-6、TNF-α),在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IL-6的過量分泌會促進T細胞向Th17分化,加重炎症反應。
自身抗體是由自反應性B細胞產生的一種病理性抗體,能識別並結合自身抗原,導致組織損傷和功能異常。
(1) 直接組織損傷
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自身抗體通過結合目標細胞表麵的自身抗原,招募效應細胞(如NK細胞)進行細胞殺傷。
激活補體係統:自身抗體-抗原複合物可激活經典補體途徑,導致補體介導的組織損傷。
幹擾正常生理功能:如Graves病中的TSH受體抗體(TRAb),持續刺激甲狀腺激素分泌,導致甲亢。
(2) 免疫複合物形成
循環免疫複合物:自身抗體與自身抗原結合後形成免疫複合物,這些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或器官(如腎小球基底膜)上,引發炎症反應(如係統性紅斑狼瘡中的狼瘡性腎炎)。
免疫複合物介導的炎症:通過激活補體、招募中性粒細胞等,引起組織損傷。
(3) 自身抗體的病理類型
抗核抗體(ANA):常見於係統性紅斑狼瘡,靶向核內成分(如DNA、組蛋白)。
抗雙鏈DNA抗體(anti-dsDNA):特異性較高,可導致腎小球損傷。
抗磷脂抗體:見於抗磷脂綜合征,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抗TSH受體抗體(TRAb):導致Graves病中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標誌物。
B細胞和自身抗體共同作用於以下關鍵致病環節:
激活自身免疫反應:B細胞呈遞自身抗原,激活自身反應性T細胞,進一步放大炎症。
分泌病理性抗體:自身抗體結合自身抗原,直接或間接損傷組織。
免疫調節失衡:B細胞分泌異常的細胞因子,加劇免疫失衡。
基於B細胞和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關鍵作用,已經開發了一些相應的靶向療法。
利妥昔單抗(Rituximab):通過靶向CD20,清除成熟B細胞。
貝利尤單抗(Belimumab):抑製B細胞活化因子(BAFF),減少自反應性B細胞的存活。
抗體清除:血漿置換療法用於清除循環中的自身抗體和免疫複合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