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愁的人早死,快樂的人晚死。因此“生於安逸,死於憂患”。不能在此刻快樂的人,也未必能在未來快樂。能在此刻快樂的人,反而可能會影響自己和客觀世界,有利於在將來快樂。何況有沒有將來,有多長,誰也說不準。因此能夠在目前快樂是邏輯上最完美的選擇。
但這不就與古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矛盾嗎?究竟誰是對的?
其實並不矛盾。與世界打交道用正邏輯。根據客觀世界的規律,有可能要對一些事情未雨綢繆,提前防備。如果忽略了,將被自然規律懲罰。例如忽略即將倒塌的房屋,漏水的船,患病的風險,等等。不憂患,毋寧死。
而與自己打交道則采用負邏輯,或任何自定義的邏輯。能夠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享受快樂,是超凡的力量,強者的邏輯。前提是這種享受並不違背客觀世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