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淺談間歇性斷食療法
曾華 寫於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六日
有位朋友讀了一篇關於間歇性斷食療法的文章,轉發給我,並問我怎麽看待這個問題。我的回複有點長,所以隻好改為筆記的形式發給大家分享一下。
@某某某,間歇性斷食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想簡單地講解一下人體與食物的關係,這樣可以增加一般民眾對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聯性的理解。
人體通過飲食來維持生命和健康狀態,無疑飲食是必須的,每日或在一定時間內補充足量的營養成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體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根據生存和居住環境和外界條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適應體係,尤其是機體賴以生存的消化吸收功能係統,正因如此,在不同地域和環境生活的人群之間,會有因飲食原材料和烹調方式不同而有所區別,如肉食及植物飲食習慣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人種特征和生理結構的差異。但,總而言之,大同小異,因為作為人類來說,人體大概的組織器官的結構功能和新成代謝的機理是相同的。理解了這個基本概念,以下的解釋就容易懂了。
人體通過口納入飲(液體狀的物質,水,飲料,牛奶,豆漿,咖啡等)和食(半固體或固體實質性食物,半固體如稀飯,糊狀半流食,固體如幹飯,麵條,蔬菜水果,魚肉,豬牛羊肉等等等等需要用牙齒嚼碎的食物),除了白水以外,絕大多數的飲食都要通過一係列的機械,化學和生物化學等綜合性過程來完成消化,吸收,排除廢物的不自主的生理機製。正因為是不自主的生理過程,我們把食物飲料吃喝進去了以後,一切都不在你我的掌控之中了(除非自己去人為的引發嘔吐,個別人會因為吃東西後,不消化,腹脹腹痛,或誤食有毒物質,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誘導嘔吐或洗胃)。飲食通過胃腸蠕動,胃酸中和,各種消化分解酶的協調配合,大部分在小腸粘膜吸收,剩下的部分在大腸通過腸道菌群進一步分解吸收,最後廢物排出體外。
簡而言之,進入嘴巴之前的所有事情,你著主。一旦倒入嘴巴,隻好聽天由命。吃什麽,喝什麽,吃多少,喝多少,吃生的,吃煮熟的,吃辣的,喝香的,吃富含營養成分且營養盡量沒有被破壞的,吃看似色香味俱全但營養全無的以享口福為主的,大吃大喝,饑飽不顧,還是有理有節,適當節製,這一切多多少少都是受每一個人的主觀意識控製的。但進入嘴巴後,胃酸分泌夠不夠,胃腸蠕動功能是強還是弱,你是幹著急,跳腳也沒用,各種消化酶分泌得夠不夠,活性強不強,消化分解完不完全,不完全造成的腸漏及後續的營養失衡免疫功能紊亂,吸收營養成分的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到腸道菌群的失衡,又進一步削弱整個機體的消化吸收和排毒解毒的功效,反之亦然。除了對正常生理需求的新成代謝和維持健康的修複修整功能受損以外,也削弱了機體日常對抗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的侵襲的能力。巧媳婦不會做無米之炊。吃的東西和組合不對,消化吸收不好,就直接影響到機體所需的原材料不夠,或有都是次品,那你這個身體就好比一個建築物體,會好嗎?紮實嗎?運作通暢嗎?悶心自問一下吧!
以前,我們貧窮的時候,沒有多少選擇,吃什麽,吃多少,絕對的物質缺乏造成絕對的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體力精力不足,壽命短,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在的問題是,物質豐富了,選擇麵大了,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習俗習慣和愛好,以及對疾病和健康的自我認知,來決定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這裏麵的差異就很大了。有些事情是人為可以控製的,固然也有社會和環境汙染問題。但是,如果忽視了人們吃喝本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健康,而一味的追求享受和滿足口欲口福,那就出現了現代人的通病,物質豐富了,反而營養失衡和缺乏,有人把它叫做“隱性饑餓”,看似每天吃得很多,自以為也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但是,為什麽,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這樣那樣的疾病呈出不窮呢?
當然,有人會說,今非昔比,我們現在生活滋潤多了,壽命也延長了許多,想吃啥,就能吃啥,多好呀!為什麽還要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限製太多,多沒勁呀!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兒別往心裏擱。但,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你不惹它,它惹你,因為這是人類進化的自然規律,違背了,它就讓你活得不清靜。
你可以抵賴,做睜眼瞎,但事實勝於雄辯,疾病是不會撒謊的,你不重視,裝著看不見,或能忍則忍,不到黃河心不死。那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讓不良的生活方式把你慢慢的帶到醫院去,受苦受難的還是你呀!
說得直白一點,很多情況下的健康出問題,都是自己吃的,撐的。錯誤的選擇,不明智的決定,不負責任的態度,不知道的科學醫學知識,不會鑒別真偽的飲食結構,不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病理常識。更氣人的是,有些人是明知故犯!他們口口聲聲說,我們要的是精活,不是普活。但當疾病上身時,他們求生的欲望可能比誰都強!別嘴硬。
我們人類進步到今天,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雖然很多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但,人體疾病的預防和人體健康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尊重科學和醫學的知識和實踐,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事情。
再回到正題上,間歇性斷食也是遵從人體在進食後,機體不自主的發生一係列相應的生理生物反應而存在的現象,來順應自然規律的一種行為規範。人體就這麽大,結構就這麽複雜,功能就這麽完善,各器官糸統分工就這麽明確,細胞組織就這麽密集,分泌的各種各樣的酶就這麽多,自身調節的能力和範疇就那麽有限。如果,我們長時間的,相對過多的吃入食物,而且是針對每個個體相對難於消化吸收的食物種類和量,機體剛開始會盡力而為的自動代償性的增加一些相關功能如酶,激素的分泌,短期內可能可以通過一些代償機製來適當調整,表麵上相安無事。但,如果這些飲食行為變成習慣,持續性的發生,機體的代償能力超限,各種問題就隨之而來了,還沒引起注意和加以修正,後果自負!
間歇性的斷食生活方式,就是針對現代人越來越嚴重的,不可自控的,過量攝入過多的各種食物,尤其是攝入過多的香噴噴的,精加工類麵食,糖含量很高的碳水化合物類食品,引發的廣為普遍的胰島素抵抗的亞健康現象。伴隨的是臭名昭著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心梗,中風,老年癡呆等等等等。可恨的是,好事不雙來,壞事不單行。這些代謝性疾病往往結伴而來,能擋住的,不是藥物和醫生,其實是你自己,如果你願意!
這裏順便回答一下,前幾天你問我關於老年人究竟該吃什麽樣的食物好?多吃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如肉類,蛋類,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呢?還是吃少一點上述食物而應該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類素食品?老人牙齒不好,胃腸蠕動功能減退,各種酶分泌減少活性也降低怎麽辦?
其實,因人而異。看各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而定。關鍵是,一定要健康。看起來,我這話好像是說也白說,是吧!老年人的確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牙齒不好,就選軟一點,稀一點,易吞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種類和烹調方法。蛋比較簡單變著花樣吃,肉類可以多吃肉碎末,肉圓子,魚肉也易消化,多喝肉湯骨頭湯。不能因為牙齒的問題而放棄對有營養價值的蛋白質食物。當然植物蛋白質如高壓鍋煮的各種豆類食品如黑豆,紅豆等也不失為一種易吞食消化的食材。
老年人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減弱,尤其是多種多樣的消化酶分泌減少活性降低,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對蛋白質脂肪及澱粉類食物的消化吸收,這樣的話,可以適當的餐前或餐後服用高質量的多酶片,協助消化吸收,甚至可以服用含有胃酸的胃蛋白酶製劑,確保充分的消化吸收。當然,每餐的食物量也不要過多,因地製宜。老年人不一定適合太嚴格的斷食療法。可能,適當的少吃多餐更適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歸根到底,做你能做的,不能控製的事情也盡量為機體提供條件,讓機體為我們做出自然規律和人類進化所帶來的有益的健康之旅!不留遺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