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李玟過世的抑鬱症不再傷及我們自己。

來源: yunsheng 2023-07-05 20:42: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153 bytes)

懷念CoCo--李玟,讓更多的人遠離抑鬱症(部分內容屬轉發)
抑鬱症早期篩選:https://www.hiv.uw.edu/page/mental-health-screening/phq-9
很不幸,李玟最終選擇了一個令人惋惜的方式,來應對挑戰和恐懼。
其實麵對挑戰和恐懼的,不隻有李玟。我們可以再看一看曆史上一些跟抑鬱症有關的名人:
1.、丘吉爾: 贏了二戰,卻贏不了抑鬱症。
2、海明威: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3、張純如:也許見了太多的殘暴?
抑鬱並非不治之症,需要的是盡早篩選,診斷和治療。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我們之前曾經登載過加拿大皇家大學醫院精神科張彥波醫生對幾個問題的解答,現在借此機會再次複習一下。

專家介紹:張彥波,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博士,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和Manitoba大學博士後。在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完成精神科臨床醫生訓練,現任皇家大學醫院精神科醫生,精神病學/神經外科及神經生物學係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精神疾病的治療和臨床及基礎研究。

如果發現朋友有憂鬱症,是不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經常和憂鬱症的人接觸,自己是不是也會受影響,變得悲觀負麵起來?"
不是。
幫助抑鬱症不會讓自己抑鬱,除非自己已有抑鬱症,沒有得到充分的治療;相反,為了幫助抑鬱症患者,通常自己要要先接受一些訓練,這些訓練是為了有助於抑鬱症的人認識思維定式和誤區,轉換負性行為。得到這些訓練,不但可以幫助別人,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益處。
我建議希望幫助抑鬱症患者的誌願者,自己先閱讀一下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知識。在此推薦一本關於自我治療的書:“Mind Over Mood”。
是一本針對抑鬱、焦慮、憤怒和愧疚等負麵性情緒自我治療的教材,深入淺出,很適合患者或者非醫療人員使用。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教會我們如何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別人,還有自己的未來。我們所有人都有所謂的自動思維,這是與我們的成長經曆、個性、教育等等有關的。比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一次考試沒過,就覺得“我完蛋了“,“我再也不能成功了”;或者看到一隻大狗衝過來,就會想“這隻狗一定是來咬我的” !
抑鬱焦慮的人,傾向於一些有失偏頗的思維模式,我們叫“沒有幫助的思維模式”(unhelpfulthought pattern)。比如放大效應,可以把一件小事放大成災難;又比如過濾思維,隻看到負麵的東西,忽略同一件事情正麵和積極的部分。因為這些原因,很多製定的原則就缺乏客觀的態度。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的自動思維對客觀判斷的影響,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再反過來影響思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教給我們如何改變行為和思維方法,從而改變情緒。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有焦慮的時候,而90%的焦慮是因為我們的假設(assumption),而非客觀的判斷。
“做為有意幫助憂鬱症的人,平時要注意些什麽?"
第一,不要做先入為主的判斷。抑鬱症和心髒病、高血壓一樣,是軀體的疾病。它不僅僅是心理問題,其遺傳因素的影響遠超過高血壓和糖尿病。
第二,病患自己的自主性是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的關鍵,也是我們其他人不可以代替的。
我的治療觀點和Home Depot的宗旨一樣:“Youcan do it!  We can help!” 醫生和誌願者、治療師不能過度幹預,我們要將自我改善的責任留給患者自己,就像我們治療糖尿病一樣,隻能教育患者飲食鍛煉等行為治療,給予藥物治療,患者自己要控製飲食、進行鍛煉。另外,還要保持一貫的態度和立場,不要將自己的情緒過分帶入工作或幫助中。
“為什麽演喜劇的演員也會有抑鬱症?"
那和他的職業無關,就像我們醫生也會得肺炎一樣呀……
“如果這位希望提供的誌願者是位14歲的女孩,有什麽具體建議嗎?如果不是出於治療為目的,比如就隻是多給予些交流、做朋友,對這樣的目的有什麽建議嗎?"
上麵的那本書也適合青少年閱讀。
分清自己的目的很重要。青少年交朋友,要建立在共同的愛好和理念上。誌願者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注意邊界。你的目的是交朋友還是做支持和幫助?有時候角色不同,該做的事也會不同。作為朋友說的話、做的事,不見得對治療有幫助。治療師不應該和患者成為朋友,這會混淆患者和治療師的身份,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對患者不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抑鬱症是致殘和占用社會資源最高的疾病,而且大多是年輕時開始生病。尤其在華人社區,認為精神疾病低人一等,羞於啟齒、不願就醫。另外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接受度很低,家庭支持也理解不夠。
寫在最後:
在想你的365天裏,李玟唱到:“春風,揚起你我的離別”。
我們已經度過了寒冬,不應該在春風裏選擇說再見。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但是希望不要變成抑鬱。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但是若有可能,請多做光,因為你周圍的人可能需要。

參考文獻:

1. Phillips MR, Li X, Zhang Y.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2002;359(9309):835-840.

2. Wang, C., Chan, C.L.W. & Yip, P.S.F.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14) 49: 929. doi:10.1007/s00127-013-0789-5

所有跟帖: 

首先是身體要健康,其次是對人與人的關係要想得開,對別人不依靠不索求, -6thsense- 給 6thsense 發送悄悄話 (144 bytes) () 07/05/2023 postreply 21:27:09

感覺你就是隨時準備吵架似的,抑鬱症的人 -yunsheng- 給 yunsheng 發送悄悄話 (564 bytes) () 07/06/2023 postreply 04:28:39

好吧,架就別吵了,隻要長在心底的堅強就行了。 -6thsense- 給 6thsens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6/2023 postreply 06:50:33

得抑鬱症得人大多數是善良敏感智商高的.記住要給善良打籬笆,不和負能量靠太近 -soldanella- 給 soldanella 發送悄悄話 soldanell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6/2023 postreply 04:54:33

很多憂鬱病人是基因裏有,外界因數刺激一下就發作 -桃花好運- 給 桃花好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6/2023 postreply 05:20: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