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今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與日俱增,西醫除卻激素治療,鮮有良效,然而中醫認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本文介紹李可老中醫運用經方古法,治療免疫係統病及代謝病的思路和方法,法仲景六經辨治,扶正而托邪外出,值得臨床學習借鑒!
免疫係統病的治療思路和方法
免疫係統疾病:類風濕、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強直性脊柱炎、哮喘等疑難病是世界難題,但大多數可以治愈。“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病因病機:
1
本氣先虛
《靈樞百病始生》:“風雨寒暑,不得虛,不能獨傷人。”
《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此講營衛出於中焦。《素問太陰陽明論》:
“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髒腑多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此講脾胃行氣於三陰三陽,又言筋骨肌肉之水穀氣依賴於脾胃。
人體營衛氣血的生成及正常的運行依賴中焦。六淫之邪傷人的基礎是脾胃虛弱。脾胃不虛,則邪不能侵,邪侵亦不能潛伏。在臨證過程中發現,免疫病患者在發病前、發病中其中焦不運是必備的條件。
2
伏邪存焉
《內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伏邪是許多疑難大症的發病機製,在免疫係統疾病中尤占主要位置。
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本氣不虛者,機體祛邪之力尚足,多表現為外感表證。邪氣從皮毛而入,當從皮毛而解,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麻附細辛湯等可用。表證的發熱咳嗽噴嚏等症狀具有外散之勢,切不可輕易見熱用涼,當因其勢而利民之,否則邪陷於裏,損傷正氣。
病從三陽入三陰。小兒常見太陰證(西醫所謂的腸係膜淋巴結炎),老年人常見少陰證(誘發心髒病,呼吸功能衰竭)。中西醫不恰當的治療是伏邪形成的主要機製。
本氣虛者,邪初在表,正虛無力驅邪外出而入於經絡,內舍髒腑,伏於血氣,形成“傷風不醒變成癆”的格局。治療應該“扶正達邪、助陽透邪”,甚至“但扶正其,聽邪自去”,用人參敗毒散、小青龍湯、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烏頭湯等加味。
此類證不能用白虎湯、銀翹散等劑,麻黃湯、桂枝湯等汗法也不能單獨運用,必加補氣、補陽之劑,否則容易大汗亡陽,寒邪不去。
3
伏邪既存,正氣必攻
正邪不兩立,人有一息尚存,正氣必然去破邪。正氣足時有類表征的祛邪表現;正氣虛不能一鼓作氣而驅邪外出時,正氣消耗後偃旗息鼓,伏邪繼續隱匿,免疫係統疾病在春季加重,恰是人體借天地生發之大勢,驅邪外散的表現。
春曰發陳,亦發陳病也。正邪之間的拉鋸戰因正始終不能完全勝邪而形成,導致了反複發作纏綿不愈的臨床表現。
治療上,以扶正為主,固本培元或附子理中湯,或補中益氣湯、補血湯、建中湯、桂附地黃湯等。正氣充足時,臨床定有祛邪反應。如皮疹、關節疼痛加重、關節腫等,此時可在扶正基礎上加川烏、細辛、附子、吳萸、麻黃、桂枝、葛根等溫開溫通之品。
有絡病表現亦可用蜈蚣、全蠍、地龍、僵蠶等蟲類通絡。瘀血表現者加乳香沒藥活血化瘀之屬,代表方為加減烏龍湯。
外散之機欲停可已現虛象,如納呆、便溏、汗多、乏力,脈有空浮象時,停上述溫運藥,再回扶正之途。如此反複幾次,伏邪有望透發徹底,即告病愈。這階段治療當拳拳以元氣為念,正氣足則攻,正氣弱則補,或寓攻於補。
4
正氣攻邪,必傷正氣
正邪相爭階段,若僅見邪實,專事破邪,或恣用寒涼以減症狀,加上伏邪一刻不停地消耗正氣,易使元氣竅乏,造成元陽浮越的危侯。
若出現下肢冰冷或浮腫,上實下虛,上假熱下真寒,麵如紅妝,氣升而不降等證,不能祛邪,不能扶正,急斂正氣,用四逆湯、破格救心湯、四逆加人參湯、引火湯、潛陽封髓湯等。待下焦有根,元氣歸宅,再扶正托透交替進行。
總結:
1難症痼疾,師法仲景
免疫係統疾病的過程雖然強調陽氣、寒邪,三陰證,但六經病證均可在不同時期出現,出現哪經病證就按照哪經用方。若體不虛,邪氣盛表現出太陽證風濕熱痹者用人參白虎湯加味;病從三陰到三陽出現了陽明腑證和少陽證的用承氣湯和小柴胡湯加味等。不能僅執一方一法,而應明了疾病的來龍去脈,按六經辨證施治。
2免疫係統疾病出現熱象
當分析熱證的真假虛實。若是外感濕邪,外束肌表,內阻經絡之發熱,當以汗解。若是正邪交爭,鬱阻氣機升降出入則應溫通,通則鬱解,鬱去熱清。若是元氣浮越之真寒假熱,當亟破陰寒,斂固元氣。寒去陽回則熱去。見熱用寒,必傷元氣,而致病由輕而重。
以下摘自《李可醫案處方集》一書